1尺8是多少厘米(30厘米是多少尺)
1尺8是多少厘米(30厘米是多少尺)

大家都知道身高在现代社会中很重要,而且以后也会越来越重要,曙光个人感觉阶层社会的现状越来越明显。个人价值识别也越来越精细化,身高可以让人产生挫败感,也可以成为实现目标的敲门砖。比如择偶身高要求、择业身高要求。
曙光认为未来个人价值会被无限的放大,个人的缺点也会无限的放大,这归咎于社会和个人的眼界越来越广袤,已是不得已的一种趋势。
不过今天我只说身高这一点,而且从距今久远的古代朝代说起。
看看中华古代人的身高在什么样的水平,古代人是怎样看待身高的,身高在古代又有怎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原始社会人类身高测量:
注意:上面红线处女性平均身高笔误,1.57实为1.52。
河南青台原始社会遗址人骨身高测量数据图▽
——河南青台原始社会遗址人骨的研究
从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原始社会人的身高总体来说比现代人要矮5-10厘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身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身高:
根据《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八尺二寸”,这里的单位“尺”是汉尺,根据考古出土实物测算,西汉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东汉约为23.4厘米),这样算下来,项羽的身高接近1.9米。那么项羽的这个身高在当时属于什么标准,算比较高的还是算中等的呢?
项羽雕像△
前两年,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面屏风,上面记载孔子身高七尺九,换算下来大约是1.82米。而根据出土的鲁国折叠铜尺推测,孔子身高大约是1.97米。《史记》曾说孔子“长人而异之”,算是先秦古人当中相当高的人了。在湖南出土的战国男性骨架长1.58米,湖北西汉男尸身长1.63米,山西汉墓出土的男性骨架为1.84米。可见,身高1.9米的项羽在当时的确是一副高大威猛的形象。
那么当时成年中国人平均身高是多少?
《吕氏春秋》中将身高超过七尺作为男性成年的标志。《汉书》中记载,霍光身高七尺三寸(约1.68米),《黄帝终始传》说霍光的身高在当时属于“不短不长”的中等身材。
根据彭卫先生对文献的统计,身高八尺以上的有89%的人籍贯为黄淮以北(尤以山东地区最多),8.7%的人籍贯为长江流域,身高在九尺以上的则都在北方。
后世学者的研究也印证了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66—1.68米(女性为1.5—1.52米)。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成年男性的中等身高大约为1.61米(女性为1.5米)。所以,当时中国人的身高分布大约是北高南低的一种趋势,在环渤海地区平均身高最高。
三国西晋时期古人身高:
三国西晋时期一尺约24.2厘米,由此推算。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就是1.82米。
诸葛亮,身高八尺,就是1.94米。
关羽,身长九尺,就是2.18米,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曹操,身长七尺,就是1.69米,还真不太高,所以不好意思见匈奴使节,是有道理的。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就是1.89米,个子高,人长得帅。
刘伶,身高六尺,就是1.45米,个子矮,人还长得特别丑。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真情流露,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历史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文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一句,换算一下,合1.21米,门童这么高,是合理的。
至于《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兀突骨,“身长丈二”,合2.9米高,考虑到中国人历来有吹牛X的习惯,对这个身高,我只好“呵呵”了。
关羽·刘备·张飞△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古人身高:
当时一尺约24.5厘米。
南朝宋武帝刘裕,身高七尺六寸,就是1.86米,他的母亲刘安是沭阳人。
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长七尺五寸,就是1.84米,看样子是遗传,父子差不多高。
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身长八尺二寸,合2米多。考虑到他是鲜卑族,属少数民族,个高有一定道理。
也有个矮的,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臧质,长六尺七寸,就是1.64米。
墓葬考古研究,南北朝北魏时期,男性个体14例,平均身高1.67米多。
大多数人,都是把“七尺男儿”放在南北朝时代来计算,合1.72米,对照上面的平均身高,堂堂七尺男儿,就可以讲得通了。
大家要注意的是,三国两晋之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各国割据,度量衡十分混乱,很难有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东晋时期画△
唐朝时期古人身高:
唐朝时期一尺约29-30.7厘米。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虽长不满七尺”,就算是六尺,至少也有1米74了。
唐太宗身高八尺,合2.3米还多,似乎有点不对。
有很多人说唐太宗身高1.8米多,很多人认为不大可信。根据是,唐太宗的老婆,就是韦贵妃韦珪,考古量了她的尸骨,身高居然是1.90米,由此推断,唐太宗应该还是很高的,虽然不一定是2.3米。
专家根据武则天留下来的金简推断,这个武皇帝,身高大约是1.67米。不过,一切都是猜测,等什么时候挖挖则天墓,就知道真相了。
右座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宋元朝时期古人身高:
宋元时期一尺约31.4-31.7厘米。
岳飞身高五尺五寸,就是1.73米.
武松身高八尺,这样合2.4米多,是个巨人,似乎有点不对,估计是作者的虚词。
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大概1.57米,也的确矮了点。
宋江“身躯六尺”,合1.88米,书中说他是“黑矮胖子”,是不是尺度有点问题?
不过小说中的人物身高,还是看淡一点,付之一笑比较好。
当时宋朝最为精锐的“首都卫戍部队”,名为“上四军”,包括天武军、捧日军、龙卫军、神卫军。其中,天武第一军要求最高,要求身长5.8宋尺(1.8米多);天武第二军以及神卫军、捧日军等部队,则要求身高在5.75宋尺(1.8米)以上。身高要求相对最低的龙卫军,限制也在1.77米以上。
我看与现代武警国旗班身高要求,有点相似。
根据考古研究,宋代样本男性平均身高为164.49厘米,女性平均身高则为156.17厘米。
宋《人物图册》△
清朝时期古人身高:
清朝时期一尺约35厘米。
参考《清史稿》《八旗驻防通志》 《朗世宁与中国》……等书籍, 总结出了清朝皇帝的身高以及部分王公大臣的身高。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70CM 左右
清太宗 爱新觉罗阿巴海(皇太极) 175CM 左右
和硕礼亲王 爱新觉罗代善 175CM 左右
和硕郑亲王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171CM左右
和硕睿亲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 172CM左右
清世祖 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 170CM左右
吴三桂 166CM左右
罪大臣 瓜尔佳 熬拜 175CM 左右
清圣祖 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 170CM左右
清世宗 雍正 爱新觉罗胤真 169CM左右
一等泽海侯 施朗 170CM左右
清高宗 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 165CM左右
罪大臣 钮姑禄 和绅 168CM左右
清仁宗 嘉庆 爱新觉罗永琰 165CM 左右
清宣宗 道光 爱新觉罗绵宁 165CM 左右
清文宗 咸丰 爱新觉罗奕伫 165CM 左右
奉恩辅国公 爱新觉罗肃顺 170CM 左右
清穆宗 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 160CM 左右
和硕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儇 160CM 左右
和硕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忻 163CM 左右
科尔沁和硕亲王 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173CM左右
清德宗 光绪 爱新觉罗载恬 161CM 左右
一等肃毅伯 李鸿章 158CM 左右
和硕庆亲王 爱新觉罗奕框 158CM左右
湖广总督 张之洞 160CM 左右
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168CM左右
爱新觉罗溥杰 157CM左右
PS:到满清时期,由于大屠杀和近亲婚配的影响。中华人民身高降到了最低谷,北方人170,江南地区165-167,闽粤地区162(在欧洲人种学家的论著中有明确记载)。
清代皇室画△
古人的身高,有两点要注意:
1、这些都是多年的考古和研究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很大,数据很多,一切尚无定论。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说法,这些只能当个参考。再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地域不同,汉人、少数民族人种不同,身高差异很大,就凭挖上来的几具古尸,很难计算准确。随着古尸挖得越来越多,古人身高也会不断变化。
2、古书记载,特别是小说,作者叙述效果需要,演义的成分较大,就是俗话说的吹大牛,对一些历史人物、小说人物的身高,我历来持怀疑态度,真实性有待商榷。
总之,就是知道那么个大概意思,就行了。
古人是怎样看待身高的?
在古代,身高决定你的年纪。甚至可以决定你的判罪。
在《秦简-法律答问》里有一条。
甲?牛,?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
秦朝,十五岁六尺139公分,二十岁七尺161公分。
像巴特尔十三岁身高就将近有一米八的,到了秦朝,犯事时少年犯都当成年犯收拾了。
在冷兵器时代,身高决定了别人判断你体格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下,甚至决定了你的战斗力。
于是在宋朝,身高关系到你能不能在武事上出人头地。
考虑到即便在宋朝,读书应考也普遍是富农以上的人才能做的——范仲淹那类算励志故事了——其实身高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平民的仕途了。
宋仁宗。五尺八寸以上方能入选禁军。北宋五尺八寸大概要接近一米八了。
所以后来不是传说宋朝没有合适的兵模,要靠木头人么?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八十万禁军都得一米八开外。哪怕是虚报,那也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啊。禁军待遇远在厢军之上。身高高一点,命运大不同。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
秦始皇兵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去掉鞋子和发冠),而将军身高超过1米85,最高的1米96,高于当时大部分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有些人说兵马俑是放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兵马俑原本都是拿着兵器的。或做弯弓装,或做双手持剑壮。这些兵器后来可能被人拿出打仗了。青龙偃月刀82斤,独脚铜人100多斤到山海关啊之类的地方经常看到古代武人的兵器和铠甲不是一般身高能穿和能舞得动的,别说去杀人了!
陕西的秦代墓葬有三千多座,男子骨架平均长一米七,生前可能还高一点。但是也只相当于秦兵最矮的士卒的身高。由此可见,在古代战乱纷争的年代,身高的重要性。
身高在古代的优势和劣势:
其实不管哪个朝代追求形体高大是人类的本能,是行走江湖的优势之一。
这是在河南濮阳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蚌壳堆塑龙虎墓”(现移至国家博物馆展出)。墓主身高一米七八,看第二张图可知道在原始社会和新石器时代,几乎没有平均身高超过170的,所以这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而且身旁有霸气的龙虎图案。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显示高大的人在当时有特殊地位。
古时许多圣贤,据说都有超常的身高。这未必是史实,但证明古人心目中身材高大更符合圣贤的形象。
《夜行船·容貌部》:
身长一丈
中国之人长一丈者,人君则黄帝、尧与文王;人臣则吴伍员【伍子胥】、汉巨毋霸【王莽曾收此人为将】,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围,员眉间一尺。孔子长十尺,又云九尺六寸。按《庄子》所谓“自腰而下不及禹三寸”,则后说是矣。《宋史》载,有唐某者与其妹,各长一丈二尺。【注意各时代尺、寸的长度是不同的】
身长七尺以上
禹长九尺九寸,汤九尺,秦始皇八尺七寸,汉高祖七尺八寸,光武七尺三寸,昭烈七尺五寸,宋武帝七尺六寸,陈武帝七尺五寸,宇文周太祖八尺,项王八尺二寸,韩王信八尺九寸,王莽七尺五寸,刘渊八尺四寸,刘曜九尺四寸,慕容七尺八寸,姚襄八尺五寸,曹交九尺四寸,冉闵、什翼健、宇文泰皆八尺,慕容垂七尺四寸,慕容德八尺二寸。自唐以后,人臣长者故少。韦康成十五长八尺,姜宇十五长七尺九寸,刘曜子胤十岁长七尺五寸,美姿貌,眉须如画。人固有少而长若此者,胤止八尺四寸,不能如其父也。
丈六金身
佛长一丈六尺以为神,然其小弟阿难与徒弟调达俱长一丈四尺五寸,彼时天竺之长(cháng)者故不少也。
明清时期,歧视矮子的笑话很多。《笑林广记·形体部》:
长卵叹气
一官到任,出票要唤兄弟三人:一胖子、一长子、一矮子备用,异姓者不许进见。一家有兄弟四人,仅有一胖三矮,私相计议曰:“四人之中,胖矮俱有,单少一长人,只得将二矮缝一长裤,两人接起充作长人,便觉全备。”如计行之。官见大喜,簪花劳酒。三人一时荣宠,下矮压得受苦,在内光哓哓,大有怨词。官听见,问:“下面甚响?”众慌禀曰:“这是长卵叹气。”
矮子看灯
矮子看灯,适一人小便,竟往腿下钻过。观见厥物,赞曰:“好盏绣球灯,为何不点烛?”其人溺完,将尿滴在矮子头上,以手摸曰:“不好,快回去,大点雨打下来了!”
亲嘴
一矮子新婚,上床连亲百余嘴。妇问其故,答曰:“我下去了,还有半日不得上来哩。”
扇坠
有持大扇者,遇矮子,戏以扇置其头曰:“欲借兄权作扇坠耳。”矮子大怒,骂曰:“肏娘贼!若拿我做扇坠,我就兜心一脚踢杀你!”
搁浅
矮人乘舟出游,因搁浅,自起撑之,失手坠水,水没过项。矮人起而怒曰:“偏我搁浅搁在深处。”
上述所说的都是站在身高这个角度来推断古人的身高,但只是冰山一角,毕竟古代各时期人口基数也很庞大,这些几个例子现在也只能从侧面客观的看待问题,放在这个看大数据并讲究科学的时代,这些都只能当个小参考。
虽说每个朝代人民的身高水平都不一样
对身高要求也不一样
但曙光还没听说过谁因为身高名垂青史
倒是像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这些美女
还有潘安、兰陵王、卫玠、宋玉这些美男
因为长得好看流传千古
所以,不管哪个朝代还是年代
都是看脸的世界!
曙光: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可以在下面留言,如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比较隐私的私人问题可以在后台跟“曙光”留言。记住啦,千万别相信任何增高产品,世上无增高药,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批准过任何增高产品,你看到的都只是商家为了骗钱制作出来的假象。欢迎跟曙光举报增高骗局。新人没基础的建议多看看本公众号菜单了解一下。希望大家都能科学长高,快乐成长!
投稿、合作、举报丶交流请加曙光个人唯一微信号:sdfn00
1尺8是多少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