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集结号的原型,现实版的“谷子地”抗战英雄常孟兰!
电影集结号的原型,现实版的“谷子地”抗战英雄常孟兰!

前言
1996年的春节临近,位于辽宁本溪的一支解放军炮团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不速之客是一位已过七旬之年的老者。他在雪地里晕倒,幸运地被战士们救起。
老者苏醒后,得知自己身处军区,眼泪不禁涌上了眼眶。然后,他站起身,挺直了腰杆,坚定地说道:“我是晋察冀军区4纵30团3营8连2排的排长,常孟兰,任务已完成,请求归队!”

团长王永久听完他的话后,目光坚定地盯着他:“常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代表组织向你表示感谢!”
晋察冀军区4纵30团是一支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部队,距离1996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那么,事到如今,为什么老人如今才选择回归部队呢?他是谁,究竟完成了怎样的任务呢?

一、最后的任务
在2007年,一部感人至深的战争电影《集结号》上映了。电影中的主人公,谷子地,受命率领他的小队阻击敌军,以保护主力部队的撤退。在离开前,团长和他约定,只有在吹响集结号的情况下,他的队伍才能撤退。

然而,在战斗中,他们的全排队员全部壮烈牺牲,而集结号却从未响起。谷子地误以为自己因被炮弹震聋了耳朵而未能听到集结号,因此对战友的死感到极度自责。

尽管他在战斗中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但他的余生都笼罩在深深的自责之中,直到晚年与老部队的领导再次相遇,他才发现当初集结号根本就没有被吹响。
这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而这个故事的原型,正是直到1996年才重新找到大部队的晋察冀军区4纵30团的小排长,常孟兰。
这一切发生在1948年的11月底,北方已是严寒腊月,但战斗仍在持续。常孟兰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急行军240里,但在撤离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国民党暂三军的主力部队。
幸运的是,当时正值冰天雪地,对方不敢轻举妄动。营长下令,常孟兰所在的8营留下来进行后卫,而大部队在他们前进的同时撤退,8连连长何有海决定分段进行阻击,将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线交给了2排。
“你们负责在第一道防线上阻击敌人,直到听到长号吹响才能撤退,但在那之前一个人都不许撤退,你们明白吗?”
经过几次激烈战斗后,这个排只剩下了常孟兰和另外七名战士。尽管他们的战友脸上冻裂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但没有人退缩:“连长,请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常孟兰安排好每个人的位置,把最年轻、最机智的士兵放在最后,专门负责听长号的声音,其余七人则藏在雪地中。
“尽量节约子弹,等敌人靠近了再开火,机枪手要瞄准,不要浪费子弹。只要坚持到号角响起,我们就可以撤退了!”常孟兰一再叮嘱道。
国军的主力部队没有预料到这里会有埋伏,受到了突袭,无法判断敌人数量。因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主力部队被这八名勇士拖延了近一个小时。现在,大部队应该已经顺利撤退了,他们的弹药也所剩无几,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战士们催促常孟兰尽快撤退,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然而,常孟兰始终没有听到号角的声音,所以他只能坚持下去:“继续战斗,除非听到号角声,否则我们不会后退一步!”

二、四十年的寻找
敌人越来越接近,他们甚至有坦克和照明弹。这八名士兵只能分散开来,分散进行阻击,常孟兰也一直与敌人周旋到了第二天的清晨。
第二天天亮时,国军已经被甩得远远的。在预定的集结地点,常孟兰高声呼喊:“集合,集合!”但没有得到一个人回应。他在雪地中苦苦寻找了整整一天,最终他绝望地意识到,战友们都英勇牺牲了。
大部队已经不知去向,当时这个地方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因此常孟兰担心,跟随大部队可能会引发更多风险。他决定绕道回到家乡。
他没有敢透露自己是解放军士兵的身份,以免被村民出卖,对于这些年的经历,他含糊其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公开了自己参军的事实。但村里的人根本不相信,都当成笑话来对待。
1949年,他找到了那些牺牲战友的家属,将这个噩耗告诉了他们。有人悲伤流泪,有人则不相信:“你说他们牺牲了,那么为什么没有烈士证明呢?”
常孟兰这才想起,自己尚未完成向部队的报告。为了争取战友们的名誉,他开始了寻找老部队的征程。通过多方打探,他了解到老部队现在隶属于华北军区,但令他失望的是,来到那里后,他发现因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遭受巨大损失,很多部队都经历了改编,包括他的老部队。
工作人员建议他先回家等待消息,但消息迟迟没有到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等待竟然持续了42年。原来,四纵30团在经历了四次改编和打散后,如今已经成为了沈阳军区64集团军的炮兵团。
获知这个消息时,已经是1996年春节前夕,当初的小排长已经年过七旬,他不得不筹集资金,购买一张车票,独自上路,开始了寻找自己老部队的旅程。
三、时光荏苒,英魂永存
他要找的老部队驻扎在一个名叫桥头镇的地方。由于临近春节,没有客车,老人只能步行前进。在漫天飞雪中,老人饱受饥寒交迫,直到还未抵达小镇时就晕倒在雪地中。
幸运的是,晚上巡逻的士兵发现了他,将他救回小镇取暖。常孟兰苏醒后,得知他的救命恩人是一名士兵,急忙前去找所属部队团长。

这位炮兵团长名叫王永久,是在九十年代初调任到这个部队的。听完常孟兰的叙述后,他也回忆起了一段往事:“常孟兰,我想起来了,部队荣誉墙上有你的名字!”
接着,他向常孟兰详细解释了这支部队的历史演变。原来,抗美援朝期间,老团长不幸阵亡,部队遭受重创。尽管经历了改编,但保留了原有队员,只是变了番号。
之后,部队又因形势需要多次改编和解散,但30团依旧保留了一部分队员,所以30团可以说是炮兵团的前身。
常孟兰听完这些,突然站起身来,挺直了背,整理了衣冠:“向首长报告,我是晋察冀军区4纵30团3营8连2排的排长常孟兰,任务已经完成,请您指示!”
王永久激动的握住了老人的手:“你辛苦了,你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在王团长的积极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当初的老连长何有海,并了解了当初的真相。原来,常孟兰当初确实为大部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何有海也是想吹响集结号,但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这样做……

结语
2005年,常孟兰老人不幸离世。尽管如今没有人能亲自记得他,但他的英雄事迹被铭记,最终成为了电影《集结号》的原型,他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