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的残酷制度!盘点俄国农奴制历史
延续千年的残酷制度!盘点俄国农奴制历史
文|盖迩说
编辑|盖迩说
在俄罗斯,农奴制是和中央集权君主制、而非任何形式的封建主义同时出现的。
这主要是缘于两个因素:古老的且不断加强的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以及莫斯科公国政府对贵族的支持。
关于农奴制的起源,曹维安教授曾说过:
“俄国革命前的史学家对俄国农奴制的产生与确立有两种理论,即法律的和非法律的。以奇切林为代表的“国家学派’认为农奴制是由国家法律所确立的:克柳切夫斯基则从农奴制的起源入手,认为农奴制是农民对地主的债务关系即私法关系的结果。”
通观俄国农民农奴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说,公法因素和私法因素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莫斯科罗斯统一的过程以及绝对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君主与贵族最终达成了社会契约:农民成为了该项契约的客体,成为了君主与贵族合作的平台。
01
之后就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而言,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从而使得双方所定契约成为了农民农奴化的补充动力。除此之外在整个中世纪时期,相对丰富并适宜耕作的土地,易于制造的农业工具,这些至少为农民逃跑提供了可能性。
当来自国家和地主的压力太重时,农民的选择只有起义或者逃跑。这一经常存在的对地主利益的威胁,使得地主们更加专心于确保足够的稀缺生产要素——劳动力——的供给。
为了抑制地理空间、历史传统以及其他条件赋予农民的逃亡传统,土地贵族迫切要求通过公法和私法手段来控制“活劳动”,以期待“活劳动”来激活其死财产“土地”。除此以外,我们也不能低估莫斯科公国的其他有关制度对农奴制度的推动作用。
沙皇主要在军事压力之下把土地连同其上的农民一起赐予为他服役的贵族,由此产生的新的封地农业意味着依附关系的快速扩散。
这也恰当地解释了,为何农奴制在俄国南部、东南部最为盛行,在西部地区影响就弱一些,而在广大的北部地区农奴制几乎不存在?由于没有敌人,也就不需要贵族的服务。
我们曾提到过,在俄罗斯历史中并不存在一项专门法令对所谓的“农奴制度”作出全面而具体的规定。
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俄罗斯国家统一并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自由村社沦为依附村社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世袭领地制转化为封地制进而封地世袭领地化的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其中的主线必然是农奴化的过程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下这个过程。
1497 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限制农民从一个地主名下转到另一个地主名下,规定只有在每年秋后的尤里节前后各一个星期,农民可以离家投奔到外乡:要求出走的农民必须事先向主人缴纳一定数额的房租一“居住费”,农民由此开始被农奴化。
1550 年,伊凡四世重申1497 年法典继续有效,承认农民在尤里节期间的出走权,但是却通过增加“居住费”的办法限制农民的外出。1581 年,伊凡四世颁布“禁年令”,禁止农民在尤里节前后两个星期离开主人,农民被进一步农奴化。
此后,沙皇政府对农民实行人口登记,并连续实行禁年。这样,农民事实上被固定在某个地主的名下,成为该地主的农奴。1597 年,沙皇政府发布敕令,规定地主搜寻逃亡农民的期限为 5 年,凡 5年内没有找到的农民,允许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居住。
1607 年,沙皇政府将寻找逃亡农民的期限延长到15年。1649 年,议会法典明确规定,凡在宫廷领地、黑乡土地以及私有土地上逃亡的农民,可以无限期地追回,包括其妻子儿女及财产这样,农民及其子孙后代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地主的领地上,农民最终完成了农奴化的过程。
该法典本质上奉行“一日为农奴,永世为农奴”的原则,完全满足了贵族的需要。1649 年之后,农奴的地位急剧恶化了;农奴的义务是无止境的,其命运完全听凭地主的摆布,地主在其领地上的司法和警察权力不断扩张。到了该世纪末,买卖农奴和馈赠农奴的事已经十分普遍;可以说,他们实际上被当做奴隶一样对待。
1550 年,伊凡四世重申1497 年法典继续有效,承认农民在尤里节期间的出走权,但是却通过增加“居住费”的办法限制农民的外出。1581 年,伊凡四世颁布“禁年令”,禁止农民在尤里节前后两个星期离开主人,农民被进一步农奴化。
此后,沙皇政府对农民实行人口登记,并连续实行禁年。这样,农民事实上被固定在某个地主的名下,成为该地主的农奴。1597 年,沙皇政府发布敕令,规定地主搜寻逃亡农民的期限为 5 年,凡 5年内没有找到的农民,允许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居住。
1607 年,沙皇政府将寻找逃亡农民的期限延长到15年,农民最终完成了农奴化的过程。
02
一切还要从那场战争说起……
1853年,由于俄皇的离世,俄国正处于内乱之中。
没成想,此时已经自顾不暇的俄国,却遭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打击。
当时欧洲的英法等国家纷纷向俄国宣战,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然而当时农奴制度却给了俄国致命一击。
那时俄国的农奴制已经开始腐败不堪,暴露了严重的弊端。
这也直接导致了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战败。
而后欧洲的其他国家也顺势趁火打劫,将俄国洗劫一空。此时,遭受众创的俄国也面临着一个“俄国的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俄国。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上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巴黎合约》后这才结束了被侵略的局面,欧洲列强也陆续离开了俄国。
之后他就开始进行了俄国的社会改革,废除农奴制,设立君主立宪制。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后,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走上了资本主义路线,又重新站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俄罗斯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1904年全球进入了混战局面,俄日战争也爆发了,却不成想俄罗斯最后以失败告终。
几年后,还没从上一次战争缓过来的俄罗斯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内部爆发了“二月革命”。
而这次属于俄罗斯的帝国时代也终结了。
1917年尼古拉二世签订了退位协议后,罗曼诺夫王朝也随之结束。
在这次革命中,俄罗斯也诞生了两个政权。
一个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苏维埃政权,另一个是以资本主义为主的临时政府。
然而这次政权对立的局面也没能维持多久。
同年10月,苏维埃政权在圣彼得堡发起了反攻,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为了俄罗斯唯一的政权。
甚至还带着俄罗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而这次的革命也被称为是“十月革命”。
但战争有胜利就会有失败,失败的士兵将何去何从呢?
03
当时的俄罗斯已经进入了寒冬。
而战争失败的他们并没有放弃,作为首领的军官决定向北撤退。
就这样,在1919年的时候,他带领着这50多万大军开始了北上逃亡的路线。
没成想在逃亡路上还会收获意外之喜。
就在逃亡的路上,这一行人却遇到了70多万沙皇的追随者。
其中不乏以前的皇室贵族,还有近30万的教徒。
他本不想收留这些毫无用处的平民贵族们,却没想到这些贵族竟然还有500吨的黄金。
而起了歹心的首领,决定带着这些人一起北上。
当时已经弹尽粮绝的他们,一路上忍饥挨饿死了不少人。
虽然有很多黄金,但过着四处逃亡还被追杀的日子,他们根本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买东西。
就这样,一路上只能去偷农民的粮食吃了。
然而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更大的挑战即将来临。
等他们徒步了2000多公里,终于到了西伯利亚。
这时的西伯利亚已经进入寒冬,一路逃亡过来,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有些都已经到了衣不蔽体的地步了。
不仅如此,原本100多万人的队伍,现在仅剩下了20万人左右。
面对这样巨大的死亡率以及看不到曙光的前路,首领陷入了迷茫。
在 1763 年至1783 年间,叶卡捷琳娜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法规禁止乌克兰农民在没有地主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土地,要求他们留在原来的地方,坚守原有的职业。其二是保罗一世延续了其母的既定政策,在 1797 年将农奴制度推广到俄国最南部的“新俄罗斯”。
小结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解放农奴运动是通过颁布一系列赋予农奴以人身自由、通过协商与赎买土地以成为自由民的法令进 行的,但这种解放运动由于俄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及改革纲领本身并没有取得其成效。
也因此在之后的后农奴解放时代,改革的结果仍然是被“不断重复着的”俄国模式所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