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去皮机毕业设计(苹果去皮机开题报告)
苹果去皮机毕业设计(苹果去皮机开题报告)
这个毕业设计是一个自动去皮苹果的机器,由一个电动机和带有刀齿的托盘组成。将苹果放入托盘上,启动电动机,它会旋转托盘,并同时驱动托盘上的刀齿旋转。刀齿会将苹果的皮切割下来,剥皮完毕后,机器会自动停止运转。这个毕业设计能够大幅提高苹果削皮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人工削皮的工作量。 它适用于家庭和餐饮业中大量削皮的需要。
——胡 *** /文
阅读提示:加拿大对每年冬天自己铲雪的和不自己铲雪的两组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自己铲雪的人的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比不自己铲雪的人明显降低。结论是铲雪可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看似合理吧?但问题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阶段已经错了,不自己铲雪的人就是因为有心血管病导致他们不能铲雪。不全面的设计导致了不客观的结论。
就我们目前的医学研究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一项研究一般也就回答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设计往往不能尽善尽美,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现象,甚至得出误导读者的错误结论。
还是在我读大学期间,尽管是医学生,但对医学和医学研究是懵懵懂懂的。那时的学习条件自然没有现在好,但有图书馆,图书馆有阅览室。见许多同学去阅览室,我也学着他们去。由于没有科研思维,也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去查资料,因此,去阅览室其实也没有什么目的,就随便浏览。但有两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那是两篇关于苹果的文章,一篇的结论是苹果皮不能吃(吃苹果一定要削皮),另一篇则截然相反(吃苹果不要削皮,因为苹果皮含有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原因是各自都有自己的角度,一篇只谈污染;另一篇只谈营养。我后来与朋友们开玩笑说,吃苹果一定要削皮,但记住要削一半留一半,削一半是因为有污染,留一半是因为有营养,很机械不是?就是那两篇不客观、不全面的文章给误导的。
在读硕士时,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研究设计的例子,讲的是加拿大对每年冬天自己铲雪的和不自己铲雪的两组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自己铲雪的人的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比不自己铲雪的人明显降低。结论是铲雪可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看似合理吧?但问题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阶段已经错了,不自己铲雪的人就是因为有心血管病导致他们不能铲雪。不全面的设计导致了不客观的结论。
后来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分子遗传学研究,可能是知道我来自中国吧,实验室的人说我携带有chopsticks(筷子)基因。问起原因,听起来就像讲笑话,说是有研究者把中国人的基因多态性与加拿大(又是加拿大!)人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后,发现有差异。由于中国人用筷子,结果就被解释为基因多态性的差异与用筷子有关。我当时的回答是,是因为我没有叉子基因。这些解释都太过片面,忽视了诸多其它因素。其实,很显然,中国人可以用叉子(我们小时候吃饺子就使用竹子做的叉子),加拿大人也可以学会用筷子,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基因的差异。
还要说说强迫症,强迫症被认为是遗传度比较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我最近检索了一下相关的研究,没有发现对强迫症遗传度的研究严格控制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遗传因素可能包含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把家庭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本身的影响当成一回事,都归于遗传,从而提高了强迫症的“遗传度”。这种结果不仅会错误引导临床研究的方向,而且还会加重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和耻辱感。
在此,呼吁研究者和专业人员客观、全面地看待医学研究结果,非专业人士要客观、全面地理解医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意义。
(胡 *** ,医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一直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研究。现为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