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节(抹黑节是什么)
抹黑节(抹黑节是什么)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截止2000年统计达斡尔族人口132394人。其中黑龙江省,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嫩江县、富裕县、龙江县、爱辉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还有达斡尔族散居在呼和浩特市,布特哈旗,海拉尔市、喜桂图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达斡尔族,主要集中在塔城县。此外还有达斡尔族散居在吉林、辽宁、北京等地。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两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达斡尔族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人擅长制作桦树皮和柳编工艺品,烤烟和狍皮靴子的制作技术水平很高。
在清代时,达斡尔族人的饮食结构中,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变为粮食为主。达斡尔族传统的米食主要有:“敖苏木·巴拉”(蒸干精白的稷子米饭);“希吉莫·巴达”(未蒸干的稷子米饭);“阿勒莫·巴达”(蒸干精白的荞麦米饭);燕麦米饭和大麦米饭等;达斡尔人爱吃各种肉粥,各种“拉里”(稠粥),如“西吉米拉里”、“尼吉拉里”(荞麦脐子稠粥)、“瓦日勒拉里”(用酸初乳和稷子米做的稠奶粥)。人们吃初乳粥时,须通知左邻右舍和亲友来品尝。面食主要有:“大乐巴达”(足一种浇入野禽或家鸡肉、汤的荞面压制面条,压制面条有特制的工具——“大乐”);“托古列”(牛奶面片,拌奶油和糖);“拉日斯巴达”(肉汤刀削面);“贺日克木勒巴达”( *** 或肉汤刀削面);“贺日格巴达”(肉汤拇指状荞面疙瘩)等等。这些面食中一部分可用白面加工做成。饼馍(乌图木)花样也很多,有“绰茂乌图木”(盅状荞面蒸馍)、“巴乐替乌图木”(夹有苏子馅的白面或养面烙饼)、“浩乌热乌图木”(各种面发糕)、“烤勺乐乌图木”(荞麦脐子面煎饼)等。此外达斡尔族还有各种炒面(“哈格”)和“欣特乐”(炒后碾制成的燕麦碎粒),吃时拌以糖、奶油和牛奶,这种干燥食品便于野外作业者携带,叉耐饥饿。达斡尔族糕点食品有用发酵的稷子米面和好后卷成“8”字形油炸糕,叫“希日格勒”,还有用炒熟的稷子米面和晒干的山丁子粉、稠李子粉、糖、牛油拌匀后压制成方形糕点,叫“瓦特”。
达斡尔族副食品主要有肉、奶、菜三类。达斡尔族人善猎、渔、养牲畜,故肉食来源较为丰富。达斡尔族人食肉基本不忌口,各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各类鱼皆可进食。吃肉以“手把肉”为贵,将兽、畜肉带骨大块炖煮,手执刀割食之。达斡尔族人主要吃牛奶,一般不吃马、羊奶,酸牛奶是解渴消暑的上品,鲜牛奶生、熟均可,以作米饭、面食。牛奶还可用来做各种奶制品,如奶皮、奶油、干酪等高级乳制品。
达斡尔族妇女在园田种植各种蔬菜,如豆角(菜豆)、茄子、黄瓜、白菜、萝卜、辣椒、豌豆等,以为菜食。还勤于采集各种野菜,做为补充,主要有“满给斯”(山葱)、“昂果勒”(山芹菜),“开列日”(野韭菜),“满奇”(野葱)等。其中“坤必乐”(柳蒿芽菜)尤为达斡尔族人所偏爱,春季大量采回,或当时吃或晒干贮存,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夏季采蘑菇、木耳,或鲜食或晒干备存。达斡尔族妇女还将采来的野李子、山丁子晒干碾成粉,或作为冲剂饮用,或做饼馍夹馅。达斡尔人能自己腌制各种咸菜,其中采野韭菜花碾制成上等调料,别具风味。达斡尔妇女还晒其他如豆角丝、茄子片等干菜,做为冬、春菜食。现代达斡尔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构成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承袭,特别是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手把肉”、“坤必乐菜”是必不可少的。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关于其语意则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达斡尔语中的“达”可释为“原”、“故”,是“原来”、“过去”、“以前”之意;“斡尔”可释为“处”、“址”,是“居地”、“位置”、“地区”。这样,“达斡尔”就是“故地”之意。契丹族兴起后,向外征战,大量的契丹人随之迁居到新的地区,把留在辽河流域临潢府一带的人称为“达斡尔浅”(浅,达斡尔语为复数),后来逐渐形成对这部分人的称呼。
有的根据传说,达斡尔族的祖先萨吉尔迪汗居住在鄂嫩河上游。有一年冬天,寒冷异常,江水结冰。汗计划出征,命头朝南睡者跟随他渡过江作战。出征者,称“结达其斯恩”(“结达”,即契丹,“其斯恩”即出征)而留在原地的是头朝北睡的,有其母亲及他的六个儿子等。这些留下者称“达斡尔德呼鲁斯恩”。
还有人根据汉文史志,称“契丹本姓大贺氏”,认为达斡尔就是从“大贺氏”转音而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契丹君(酋长)达呼尔氏(原作大贺氏)本族名达斡(卧)如(原址之意)”。另一解释为“大贺”这一部名,得自居地洮儿河的古称。如“《辽史》谓挞鲁河,《金史》日挞鲁古河”。
也有人认为达斡尔是从蒙古的“达鲁花赤”讹传而来。达斡尔族的语意,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仅是根据达斡尔人自称的音译,汉语音译有各种写法,写成达库尔、达呼尔、达户、达古鲁、达瑚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最后定名为达斡尔民族,从此成为固定的民族族称。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小年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似。
达斡尔族布通节
布通即年三十,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达斡尔族人在节日这天上午打扫卫生,张贴年画和对联,给近亲各家老人赠送礼品。在大门外备一堆干牛马粪,晚饭之前点燃以驱散不祥之云,并往火堆上放些肉块、糕点和饺子等,求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晚餐以手把肉为主。餐后,老人用酒肉、糕点祭祖敬神,焚香叩拜。前半夜,包饺子冻贮,以便正月间随时煮食。子时,晚辈给长辈敬酒叩头,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也预祝晚辈幸福。当夜爆竹声不息,灯火长明。
达斡尔族阿聂节
阿聂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阿聂”是达斡尔语音译,意为春节。
为了好好地过节,达斡尔族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打扫房屋、包饺子、蒸豆包、做宴菜,并采购过年的各类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冷冻起来,节日期间就可以吃现成的。
除夕的早晨,达斡尔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张贴年画和对联。各家大门外的正前方,都堆起了一大堆干牛粪饼,傍晚时点燃,使整个屯子充满了和睦吉祥、安宁热烈的节日气氛。达斡尔族老年人还把大块的肉食、白摸、饺子及各种鲜美的食品抛进火堆里,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达斡尔族认为火愈旺愈好,因而各家尽量把自己门前的牛粪堆垛得又高又大。
入夜,达斡尔族各家门前都悬挂各式灯笼,有的人家还以别致的冰灯装饰门口。除夕之夜,达斡尔族人有祭祖的传统,但不设牌位,也没有神完,只是在房屋西侧的地上插上一柱香,然后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由家中老人摆放。待全家向长辈叩头辞旧岁以后,接着就到同一血缘家族的亲戚家中拜年。先到族内最年长者家中拜年,然后挨家挨户地拜,每家都得拜到。午夜一过,新的一年开始,聚在一起的达斡尔族人还得再拜一次,给长辈家挨户地拜,每家都得拜到,给长辈请安、敬烟、叩头。整个除夕之夜充满着欢声笑语,达斡尔族人民尽情娱乐,通宵达旦。
初一早晨,达斡尔族人梳妆打扮,然后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护和恩赐,再向长辈行敬酒叩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第一顿年饭是吃饺子。做时或包入一根红线,意味着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入一枚硬币,达斡尔族认为吃到者会一年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的达斡尔族人们,在包饺子时还包人八个小面团或一撮面粉,分别象征儿女满堂和心地善良。吃过迎春饺子,达斡尔族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到外村拜年不能等到日出之后,拜年的客人一进门,就首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必备的年糕,品评糕的甜酸。若说谁家的糕最甜,就是夸谁家的人心最善。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按照传统习惯,每逢阿聂节,妇女们都要互相赠送礼物,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别包好,送给老人、亲友。从初一到初五,有些地方甚至是在整个正月里,妇女都不得动针线,否则要一年受累,过年时不得大声哭闹和呵斥,不然就会遭殃。烟,是达斡尔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礼物,所以节日期间无论男女,都要先互相敬烟,以示互相尊重。
达斡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会跳舞。节日期间,“罕伯舞”则是不可缺少的节目,这种舞蹈富于变化,时而徐缓悠长,时而跳跃欢快,是十分优美的舞蹈艺术。他们还特别喜爱跳“鲁日歌乐”舞和“哈肯拜”舞。阿聂节期间,村村屯屯都变成了这两种舞蹈的大舞台,而妇女则是主角,她们往往从初一开始,一跳就是好几天。届时,年轻的姑娘和 *** 们身穿绣花绸缎衣,鞋擦得很亮,头发也梳得很整齐,还戴上鲜艳的花朵,光彩照人。就连四十多岁的妇女,也穿上做新娘时穿的鲜艳衣服,在高高盘起的发髻上再戴朵淡雅的素花,风韵依旧。达斡尔族的舞蹈内容丰富细腻,朴素活泼,有挑水、照镜子、梳头发等舞姿,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她们表演的鹰舞动作,手放在身两侧,手腕上下柔和地摆动,从慢到快,似雄鹰展翅在蓝天中自由的飞翔。她们且歌且舞,伴随着一声接一声的呼喊,其节奏越来越快,从而使欢乐的舞会渐渐达到 *** 。跳舞时,姑娘们还将早已绣好的烟荷包悄悄地塞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到这种珍贵的礼物,要小心藏在怀里,并且在婚前要一直为姑娘保密。在达斡尔族的妇女中,还流行着一种独特的乐器,她们称之为“木库连”。这种乐器结构简单,但很娇贵,属个人专用,从来不借给外人。它能弹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是阿聂节期间达斡尔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武器”,也往往成为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媒介。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打曲棍球、跳舞、唱歌、玩踩骨、玩纸牌等等。初五一过,青少年便成群结队地开始打“贝阔”(曲棍球),夜间化妆后玩模仿动物的游戏,小孩玩抱子躁骨,老人听史诗吟唱,讲故事,演唱民歌,妇女们跳“鲁日乐歌舞”,还有其他许多文体娱乐活动,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达斡尔春节从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一个称谓。按传统说法,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达斡尔族的节日活动与这些讲究往往有关。欢度阿聂节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天,达斡尔语叫“卡钦”。
阿聂节是达斡尔族人的春节,表达的同样是辞旧迎新的主题以及对来年美好的祝愿,其活动内容极富达斡尔本民族的传统风情。
达斡尔族卡钦节
卡钦节(元宵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在正月十五日举行,达斡尔人认为这天是天神归界之日。
在前一天晚上,就要给天神供陈祭品,向神位烧香叩头。卡钦日,人们要穿上新装,吃手把肉或饺子等。
达斡尔族霍乌都日 正月十六举行,又称黑灰节,也叫抹黑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期间达斡尔族青年一项独特的活动,象征着快乐,健康,吉祥并预祝当年庄稼丰收。
清晨,达斡尔族老人先在未起床的儿女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青年们争先恐后地往自己脸上抹黑灰,也向对方脸上涂抹,意为避邪免灾、预祝来年丰收和幸福。据说这一天谁不把脸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抹得越黑就越有福气。年轻姑娘和媳妇往往是小伙子追逐的对象,她们脸上往往被抹得黑黑的,满脸都是灰。故达斡尔人把正月十六定为“黑灰日”。人们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地相互取笑逗乐,相互勉励,共同期待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临。这种节日活动主要在青年人之间进行。
达斡尔族寒食节 清明节为寒食,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达斡尔族要前往祖先和老人坟地扫墓,烧纸、摆设供品、培土、叩头祭奠。
达斡尔族端午节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端午节的清晨,达斡尔人都早起,到野外用露水擦脸,有的到河里去沐浴。达斡尔族把艾篙插在衣服上或帽子上,在屋内也到处挂上艾篙,据传此可驱虫,以免虫害,保证一年之内无病无灾。五月二十三日为马日,习俗每一屯要选一棵树,达斡尔族称为“天树”。在树下供祭,祈祷牲畜平安。
达斡尔族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天达斡尔族要屠宰牲畜,备以丰盛佳肴,庆祝五谷丰登和牲畜兴旺,并吃酥饼和饺子,用月饼和西瓜祭神。
达斡尔族千灯节
千灯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流行于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区。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达斡尔族人民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
达斡尔族祭灶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也是小年。晚上达斡尔族送灶神上天,供酒肉,祈求灶神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丰衣足食。
达斡尔族依尔登节
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祭祀,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或隔年的农历三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
节日祭祀活动在氏族萨满家举行。举行这个节日时,达斡尔族的群众要带上酒、香、哈达、布匹等礼物到主祭萨满家里。在屋子里竖一根带有绿叶的小柳树,称为神树,上挂各位神灵的铜制假面具。
仪式开始,由陪祭萨满击鼓念咒,请神灵降临。然后引导主祭萨满,围绕“托若”(神树)跳迎神舞,舞蹈动作比较粗犷,浑身抖动,从头到脚穿戴“作法神衣”及佩饰摇摆作响。跳神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请主祭萨满的本神降临;第二段请萨满的主祭神降临;第三段请所有的神灵降临;第四段送诸神回归。
达斡尔族斡米南节
斡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典。该节日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隔三年的农历三四月举行。节期三天。节日的目的是向诸神献礼,为氏族灭灾求福。
第一天,达斡尔族人要带上礼品,到临时支起的“谢林格”(达斡尔语)去,先在“谢林格”内竖起两根带有绿叶的桦树,称为“格力托若”(室内神树),在距神树六丈远的南方,竖一根同样带有绿叶的桦树枝,称为“博迪托若”(室外神树)。然后,达斡尔族分别在三根神树上挂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诸位神灵降临,之后引领主祭萨满围绕神树跳迎神舞。
第二天继续跳神。
哪个民族过节往脸上涂黑泥
抹黑节是锡伯族另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涂黑,是为了祈求 “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道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锅底灰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涂黑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挨户串户去涂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涂黑的,此时姑娘们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方式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抹黑节是什么节日
导读:少数民族节日是千奇百怪的,所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节日名称时不要奇怪,因为节日内容更是五花八门。那么,你知道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想知道抹黑节是什么节日,抹黑节的来历是什么,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抹黑节是锡伯族、彝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节日这天,人们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然后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布或毡片,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一脸黑。
抹黑节是什么节日
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抹黑节的来历
抹黑节是新疆地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1日时,每到这一日的清晨,年轻人争先起早,用葱头、毡片或抹布粘上锅黑,三五成群地走家串户或来到街头,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争着往对方脸上抹黑。对中老年人或者不抹,或者象征性的往脸上轻轻涂个黑点,涂点时也须先请安,后单腿跪下施礼,以示对长者的尊重。晚上,人们要吃“托活尔布达”(一种面片),希望通过抹黑仪式和借神灵之威消除小麦灾害,以求可以吃到白面的美好夙愿。“抹黑节”发展到今天,已由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逐步演变成青少年的娱乐性节日。
有关抹黑节的起源,锡伯族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传说,锡伯族从游牧民族转为农业民族后,他们种植的小麦、稻谷等由于天气寒冷,经常挨冻而生黑丹(黑麦)。当时,人们的认识力很有限,不知道灾害发生的缘由,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于是就有人想出用黑灰抹脸向天神谢罪的方法来消灾。人们认为正月十六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于天神下凡之际,墨面请罪。该习俗因此沿袭下来。
另一则有关抹黑节起源的传说,流传也很广泛。说是从前锡伯族不会种麦子。有一天,有一对老两口捡来了一只伤了腿的燕子,老两口将燕子养好腿后,就把它放走了。过了些日子,燕子衔来一粒金黄而饱满的麦种,送给他俩。他们下种后,竟然收获了一斗麦子。好心的老两口就把种子分给全村人去种。从此,锡伯族开始种起麦子来。燕子是从天界的巡天神那里将麦种送给老两口的。巡天神的神犬曾告诫人们,人吃面粉狗吃麸皮。但有一年,偏偏有一个粗心的媳妇把面饼烙糊了,怕公婆训斥就喂了狗。巡天神知情后大怒,施魔法使人间的麦子全得了黑穗病。
所以,那年收获的麦子,麦穗全都是黑黑的。老两口与村里的人商量后,决意以抹黑脸的方式表示接受天神的惩戒。巡天神被此举感动.就施法术,使麦子又恢复了原样。于是,锡伯人在巡天神巡视人间的正月十六日,为表示愿为麦穗代罚,而将脸抹成黑色,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抹黑节不抹脸会怎么样:
会一年都不吉利。
在正月十六的清晨,早起的老人就会给还没有起床的儿孙脑袋上抹上一点锅灰,如果在这一天不把脸抹黑,这一年都会不吉利。
抹黑节的来历为:
很久以前,河边有一对勤劳的夫妇,救了一只受伤的燕子,燕子伤好了过后,就将它放回了大自然,过了很久,这只燕子给老年夫妇衔来了一粒饱满晶亮的小麦种植,夫妇就把种子埋在后院里面,到秋天,这粒种子长成的禾苗每个节上都长满了沉甸甸的穗,一粒麦子收了一斗。第二年这粒麦子收了十斗,喜讯传开了,邻居就纷纷来借种,从此,锡伯人就开始种小麦了。
巡天神知道这个事情过后,就派它的神犬告谕大家,往后人就吃面粉,狗就喂麸皮。有一年的春天,一个年轻的媳妇,就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子喂了狗。寻天神知道过后就发怒了,将所有的小麦都变成了黑丹,全村的人集体向天神祈求,请他恕罪,他们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也不愿意让小麦变黑。
寻天神被锡伯人的诚心感动了,就收回了神法,临走的时候,用手从麦根向上一浮,挤走了所有节上的穗子,只留下了顶上的一穗。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小麦也只有一穗的原因。
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就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所以到了这一天,锡伯人就会天不亮的出门往彼此的脸上抹黑,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新疆人有什么重要的节日
新疆人重要的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那吾鲁孜”节、“那达慕”大会、抹黑节、巴罗提节。具体介绍如下:
1、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2、开斋节,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3、“那吾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举行。“那吾鲁孜”是...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族姑娘和小伙子喜爱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也是他们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4、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5、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6、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民族节日,又叫灯节,是塔吉克族传统节日,其隆重仅次于塔吉克春节(含春节、引水节和播种节)。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色勒库尔人中。伊斯兰教历八月举巴罗提节行。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民族的节日,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举行,共过两天。节日从第一天的晚上拉开帷幕。 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吾尔族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那达慕大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抹黑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罗提节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介绍
1、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
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2、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刀杆节
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4、古尔邦节
(1)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中国新疆地区的穆斯林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
这一天,穆斯林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而在回族穆斯林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5、锡伯族抹黑节
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锡伯族人民把这一活动作为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抹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