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巷:龙城百年生面店

化龙巷:龙城百年生面店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燕涛

通 讯 员 董云鸿

名巷名店

说起化龙巷生面店,与常州人的日常生活、节庆习俗可谓是息息相关,下碗面条、包个馄饨、炸个春卷……讲究点的常州人都要跑趟化龙巷生面店,哪怕不得不排个长队。可就是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相识”,不少常州人也许不知道,它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获得过国家级荣誉,今年更成了“常州老字号”的一员。

江南古城常州有个化龙飞升的传说,化龙巷生面店也因此浸润着常州历史文化的独特气质。常州面文化源远流长,银丝面、拌面、素面等远近闻名,是龙城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不少常州人钟情于化龙巷生面店的水面。据记载,化龙巷生面店的前身创办于1925年,由于原材料讲究、工艺精妙、生面坚持当天制作当天销售,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抗战期间,日寇入侵,老店毁于战火。1940年,20岁的常州人顾学广将其继承下来,在三堡街1号开起了“开一天生面店”。尽管时事艰难,可顾学广不仅把常州生面店的招牌打了出来,还培养出朱产兴等一批“名徒”,赢得了“皮子进上海,生面过长江”的名头。

新中国成立后,开一天生面店迎来新的发展,特别是1956年响应国家“公私合营”号召、成立“建业生面店”之后,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之后几经调整,1962年更名为“新兴生面店”,归属国营常州饮服总公司;1977年归并至常州粮食局下属胜利粮管所,1978年12月注册为“化龙巷生面店”。

闪亮日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常州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化龙巷生面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几乎天天排队,节假日、夏至、端午、中秋等重要节令更创下热销万斤的纪录。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半自动设备的引进以及“民生保障”意识的确立,让化龙巷生面店成为明星企业,不仅涌现出相春梅这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先进人物,还于1986年9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班组”称号,省级、市级各类荣誉不一而足,小小生面店的荣誉竟挂满了一面墙。

上世纪90年代,化龙巷生面店改制,又因旧城改造搬迁,可是创新的基因、精良的技艺、群众的口碑却被传承了下来。据化龙巷生面店总经理谢建华介绍,如今的化龙巷生面店是常州生面、皮子生产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面条、皮子及其衍生品种近40多个,就连鲜酵母、甜酒药这些基本不赚钱的小品种也从未下架。它不仅是许多老常州的最爱,更是不少企业事业单位的定点采购单位。

百年春光

“化龙巷生面店已有近百年历史,可在新时代依然保持着不竭的活力。”谢建华告诉记者,化龙巷生面店专门制订了严格的制作工艺规范与操作流程,形成了自己的品质管控体系。他们大胆创新,在做好小方面、中宽面、大宽面、银丝面、各种皮子等主营产品的同时,研发系列新品,如:拉面、无碱面、鸡蛋面、辣味面、豆浆面、蔬菜面、荞麦面、孩儿面、精装面等,同时根据现代生活节奏,增加各色馒头、包子、团子、方糕等成品和全肉中馄饨、菜馄饨、小馄饨等半成品。每到传统节日,春节前后的春卷皮、元宵节的元宵汤团、端午节的粽子、七夕节的巧果、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都吸引常州人纷至沓来,在店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

“作为常州老字号,化龙巷生面店是属于常州人的。”谢建华说,“从创办生面店的前辈到历任负责人,我们都是常州人,了解常州人的口味,有责任做好常州的‘面文化’、讲好常州的‘面故事’。”

王锐摄

同类推荐

​陈志文:大学生不能等着“理想”来敲门

陈志文:大学生不能等着“理想”来敲门 2023年大学毕业生预计1158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总量将很可能超过1200万。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城镇新增就业...

​实拍蓟县巨宝独乐寺观音阁

​实拍蓟县巨宝独乐寺观音阁

实拍蓟县巨宝独乐寺观音阁 《读城》 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宋太宗之雍熙元年,上距唐亡仅七十七年,具有唐代文艺之遗风,尚未全靡;而下距《营造法式》之刊行尚...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