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女—徐妙锦
明朝才女—徐妙锦
我在宜兴工作时,每次去宜丰桥自由市场买菜,都要路过一个叫碧霞庵的小寺庙。小寺庙有点陈旧,也没有特意理会。有天市场上的人说这里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我打听一下,是纪念明朝大将徐达的三女儿徐妙锦的。我一查网络,碧霞庵还真和徐妙锦有关系。 徐妙锦,安徽凤阳人。出身显赫,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女儿。洪武年间,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几乎把跟他打天下的武将给杀完了,但是对徐达这位开国第一功臣却一直是非常信任,徐达一家也成了明初第一兴旺的家族。他的女儿徐妙锦天生丽质,有丰富的涵养,知书识礼,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按世俗:能嫁个如意郎君保证一辈子吃穿不愁,是每个少女向往的境界。而如果能够嫁给皇帝,则是祖上积了阴德,则是自身修行的到位,一生将贵 不可言。但徐小姐别具一格,因沉溺于艺术的海洋中,对于男女之情并不看重,视荣华富贵的生活如浮云。
永乐五年七月徐妙锦的姐姐徐妙云皇后娘娘不幸病世,永乐帝和文武百官商量,不能没有皇后,大家一致商量,只有你的小姨子徐妙锦才能胜任,因为徐妙锦是开国第一美女,又是才女。永乐帝就修书一封,到南京求婚,却被徐妙锦修书拒绝,永乐帝看到她这封信后比较难过,五次北征蒙古,他都一直没有再娶正宫娘娘。徐妙锦不愿到深宫做皇后,拒绝了永乐帝的求婚,便来到了父亲的封地宜兴徐舍建庵,就是碧霞庵。徐妙锦在宜丰碧霞庵,度过了三十余年。她淡泊人生,平日除了修道,还为当地百姓看病讲学,济世从善。一心修身养性,远离红尘。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碧霞庵是清朝光绪年间重修的。历史上有没有徐妙锦,不能考证,说法众多。有说,徐达共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徐妙云嫁给了燕王朱棣,朱棣当皇帝后被封为皇后,二女儿嫁给了代简王朱桂,四女儿嫁给了安惠王朱楹。按照顺序,徐妙锦是老三,应该先于老四出嫁才对的。要知道古时对于儿女婚事的先后是非常讲究的,年长的不出嫁,不会先嫁年幼的,就是在现在很多人家也是讲究这个的。而徐妙锦又是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所以有才、有貌,家世又好的徐妙锦也根本不存在不好嫁的这一说,所以徐妙锦从一开始就是不准备嫁人的。徐妙锦熟读诗书,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旦激怒皇帝,便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她巧妙设辞,反复强调自己虽然出身于豪门贵族,但是性甘淡泊,一心向佛,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青灯黄卷,以此了却余生。清词丽句中透着淡然的悲切,白文敬语里带着傲然的尊严。徐妙锦没有接受朱棣的求婚,最终削发为尼,在兰若梵音的陪伴下红颜凋零。而朱棣也是一位奇特的皇帝,徐妙锦的拒绝并没有让他怒不可遏,反而决定从此不再册立新皇后。徐妙锦死后,朱棣命人按照皇后的规格把她安葬在北京的长陵,也许是对这位奇女子贞烈的崇敬之意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徐妙锦拒绝是因为她的政治立场和朱棣不同,她对朱棣"靖难"起家完全不认可不予苟同。在靖难之役中,徐家兄弟姐妹分裂成两个阵营,大姐作为燕王妃当然站在自己丈夫朱棣一边,而大哥徐辉祖是坚决的保皇派,为建文帝冲锋陷阵。徐妙锦和大哥感情深厚,受大哥影响对燕王的篡逆行为十分鄙视,支持大哥率部抗击朱棣的反叛行为。后来朱棣占据南京,大哥徐辉祖被朱棣软禁,永乐五年郁郁而终,同年朱棣向徐妙锦求婚,她怎么会答应朱棣呢。
也有人认为徐妙锦是个虚构人物,更绝的是甚至还有一封据传是徐妙锦拒绝朱棣的《拒永乐帝书》在民间流传,显而易见这封书信是后来文人伪造,私人书信何况还涉及皇帝隐私,怎么会公开流入民间。这些都反映出靖难之役后江南士人的"精神胜利",支持建文帝的一些士子们需要徐妙锦那般的风骨,他们敬仰像徐妙锦那般的人物。徐妙锦真的存在,那她就是朱棣的小姨子。娶小姨子这种事实在是挺尴尬的,特别是在宋明礼教森严的时候。文人写这么个故事,大概也有借此黑朱棣倒行逆施的成分在。
宜兴宜丰桥碧霞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