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是什么?何为“天理”
天理是什么?何为“天理”
天理一词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多见于古代经典之中。在现代,人们经常提到有没天理啊、天理昭彰、天理难容、天理不容等。然而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以“二程一朱”为代表的“理学”,程颐、程颢提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那么何为“天理”?
首先说一下天理一词的起源。张岱年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理起源于战国中期,既然理这个字出现的较晚,何况老子之前的人们大多以天道论天。天理作为一个连用的词多出现于《庄子》中。如《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依乎天理”之语,这里的天理指的是牛身中筋骨之间的腠理。
其次再说一下天理的含义。天理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如《庄子》中的“顺应天理”,《韩非子》中的“不逆天理”等,都是这种含义。天理作为自然法则应该是天理一词最初时的含义。
天理的第二层含义指社会的伦理原则或人类的道德法则。如《礼记》中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返躬,天理灭矣。”朱熹也把天理作为社会道德的表现。他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天理的第三层含义指宇宙的最高法则,即认为天理就是道,道就是天理。程颐、程颢之前,天理一般指的是规律或伦理道德,但是自从二程之后,天理的含义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程颢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通过这种类逻辑思维,理学家们终于将“道”落实到“做人的道理”,“天理”从“道”大而化之,成为“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