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沦落妓院,37岁享誉全国,当代青绿画家潘素的逆袭人生
13岁沦落妓院,37岁享誉全国,当代青绿画家潘素的逆袭人生
潘素的人生就像爽文中开挂的大女主,硬是将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
她出身名门,祖上是清朝著名状元宰相潘世恩。然命运多舛,沦落妓院,成为十里洋场炙手可热的一代名妓。
她是大才子张伯驹的妻子,更是现代首屈一指的青绿山水画家。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即使身处黑暗,也能光芒万丈。
01 命运坎坷,沦落风尘
潘素1915年出生于苏州,原名潘白琴,尽管先祖潘世恩显赫有名,但到了潘素他爸这代,已经十分没落了,而且他爸还是纨绔子弟,爱好吃喝玩乐,加快了家产的消耗。
好在潘素的妈妈出生大户人家,重视子女教育,从小便让潘素学习诗文、绘画、音乐更是主攻琵琶。可惜大家闺秀妈妈还未来得及看到女儿破茧盛开,就因病去世了。
潘母前脚刚走,败家子爹后脚就迎娶了后妈。真的是应了那句俗语,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后妈看到潘素精通琵琶,竞将她卖进了青楼—天香阁。
被卖入妓院这年,潘素才13岁。潘素凭借着自己出众的相貌,脱俗的气质,不凡的谈吐,高超的琴技,成为了妓院的头牌。当时不少军阀显贵都对她追捧有加,被称为“潘妃”。
潘素为了独树一帜,还在手臂上刺了一朵鲜红的玫瑰,野性十足。
不按套路出牌的野玫瑰吸引了国民党中将臧卓,他趁势将潘素霸为己有,强行定下婚约。
这时,她遇到了张伯驹。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正在家族企业中国盐业银行担任总稽核,因为工作应酬,在天香阁看到了才貌双全的头牌“潘妃”,听完一曲琵琶弹奏,饶是身边围满莺莺燕燕,张伯驹愣是看直了眼,惊为天人。
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这一眼,张伯驹认定了潘素。恰巧这天是潘素20岁生日。他即兴作诗,赠与佳人:“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寥寥两行字把潘素的神情、容貌、特长等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巧妙地将“潘妃”两字嵌入词头。
纵然置身欢场,潘素也倾心不已,这个男子,有家世,有才华、彬彬有礼。于是,郎情妾意,觥筹交错,私定终身。
纸包不住火,臧卓听说后,火冒三丈,奈何不了背景强大的张伯骏,便直接将潘素软禁到一家酒店,想让张伯驹知难而退。
张伯驹这时已然化身痴情汉子,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只身涉险,劫走了潘素。
1935年,张伯驹迎娶潘素,有情人终成眷属。
好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那么简单,他们的爱情,始于美貌与才华,忠于相知相惜。
洞房夜,潘素在浓重高贵的礼服下,穿着一件洁白雅致的素衣,她说:“洁白如素,是我的本色。”
张伯驹尽管出身显赫,但他从来对复杂的官场和尔虞我诈的商界不感兴趣,喜欢收藏,尤其对书画作品造诣颇深。
有人说,是张伯驹成就了潘素,但我相信是潘素美貌下独立鲜活的灵魂吸引了张伯驹,不会因不公的遭遇看轻自己,不管何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只有不妄自菲薄者,方能让自己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02 斩断过去,绽放自己
潘素为了斩断不光彩的过往,与张伯驹一同皈依,印光法师为二人起了法号。潘素的法号是慧素,取其中“素”字,正式改名潘素。
婚后,张伯驹这位伯乐发现了自己爱妻的绘画特长,从小练就的一身扎实基础功终于绽放了。
张伯驹除了大加赞赏,更是邀请名师朱德甫着力栽培她。
21岁的潘素正式拜朱德甫为师学习花鸟画,而后还师从多位名家,取各家之长,潘素就像一块海绵,尽情地汲取着水分,画艺精进迅速。
张伯驹带着她游历了国内的名山大川,在雄辉壮美的大自然中写生,寻找创作灵感。张家价值连城的收藏,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李白的《上阳台贴》等都是潘素学习的范本。
潘素自述,婚后几十年来,不论四季,不管身处何方,总是手不离笔,案无空纸,整日沉浸在绘画创作中,不知疲倦。
张大千与潘素合作多次,他高度评价了潘素的画,说她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五代以后能与之齐名的人也极少。37岁的潘素名扬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潘素的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将其山水画作为礼品,赠送给英国首相、日本天皇等外国元首。
潘素在婚后没有成为张伯驹背后的女子,安安分分的相夫教子,而是抓住机会,让自己的才华绽放光芒,诚然,张伯驹给予了她更广阔的的天地和平台,但潘素满满的野心,让她充满斗志,而这样的欲望,让她成为了真正能配得上张伯驹的女子,也成就了自己非凡的艺术生涯。
可见,好的婚姻,始终需要势均力敌,在漫长的岁月里携手并进,不断成长。
03 一生沉浮,形影相随
婚后张伯驹与潘素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张伯驹为潘素置办一方印章,上面刻着“绘事后素”四个字,自谦他的绘事在“素”之后。夫妻二人,一人善画,一人善诗,相互配衬,又相得益彰。
张伯驹不喜欢当官、经商,婚后最喜欢与潘素一起研讨诗画,收藏文物。特别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古董,总会想要收入囊中,不管花多少钱也不在意。潘素对于丈夫的这个爱好是鼎力支持。
一次,张伯驹想买隋代的《游春图》,跟潘素商量卖掉一栋老宅,结果钱还是不够,为了让丈夫得偿所愿,潘素默默将自己陪嫁的首饰都卖掉,才凑足了买下这幅宝贝的钱。两人因此手牵着手搬到了另一处更小、环境也较差的宅子居住。
家藏重宝,纵使低调也会隐忍垂涎,日本人以汪伪政府为幌子,直接派人绑架了张伯驹,定下死期让潘素三百万重金去赎,潘素东奔西走,四处低声下气,变卖了自己所有值钱的首饰,但始终没有卖掉一件藏品。
最终以四十根金条救出了张伯驹,而张伯驹在得知妻子的做法后,亦十分赞同,表态若是卖掉国宝救自己,与杀他无二。
不得不说,潘素就是张伯驹的红颜知己,是真正知他懂他之人。张伯驹花大价钱买回家的珍贵文物,按理说应该好好收藏,代代相传,可夫妻二人却是心怀民族,只希望做文物的暂时保管者,不把它们当作私物,而是将其视为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1952年,他们把《游春图》和唐寅的画一并捐给了故宫。1953年把居所承泽园卖给了北京大学。1956年,两人将冒着生命危险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悉数捐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并婉拒了国家给予的20万奖励。
都说患难见真情,在文革动荡岁月,张伯驹遭受磨难,被下放,被打成“右派”潘素始终是他最温暖的精神支持,对他不离不弃。
晚年,张伯驹跌落神坛,从翩翩公子变成了落魄文人,潘素毫无怨言,独立支撑家庭,竭力成全他的名士风流。
别人眼中的张伯驹是一个终日流连字画的纨绔子弟,可在潘素眼中他是有着坚定文化理想和追求的一代名士。
我在张伯驹和潘素的爱情中看见了理解,是比爱更深刻的情愫。
04 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深陷青楼到著名画家,从一代名妓到才子夫人,从野火到清风,潘素的品性从未变过。
她在张伯驹面前从来都是平等的,不卑不亢,有着独一无二的傲气。在嫁给张伯驹后,更是善于利用资源和平台,让自己的绘画天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释放,她的努力让她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才子佳人的美好传奇,背后是笃定、坚持,战胜困难,遵从内心。要想收获美满的爱情,就要做一个主动者,一个主动付出的人。而这种付出是建立在自己内心自信的基础之上,唯有先自爱,方能爱人。
而张伯驹在遇到潘素后,也彻底改变了过往花心对待感情的做法,遣散妻妾,真正做到了愿得一人心,白首永相随。
潘素靠着自己强大的内心,持久的努力和澄明的智慧,不仅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还经营了一段美满的良缘。硬是将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实现了逆盘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