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最具传奇的君王,巡游西方500天,留下神秘的“天子墓”
西周最具传奇的君王,巡游西方500天,留下神秘的“天子墓”
故事发生在湖南辰溪
《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载:“周穆王陵在辰溪县钟鼓山。” 辰溪民间至今流传着 “上有天子墓,下有将军坟”的传说。“天子墓”指周穆王的陵墓。“将军坟”指东汉武威将军刘尚的坟墓。
周穆王是周代第五位君王,姓姬名满,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最赋予传奇色彩的君王之一。他五十岁时,因父亲周昭王亲率六师伐楚,结果薨于汉水之滨而即位,在位55年(前976一前922),享寿105岁,也是最长寿的君王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出土的周穆王时期青铜器有纪年的只有34年,那么,周穆王剩下的21年又去了哪里?在做些什么?
话说周穆王登上天子大位时,正处于奴隶社会最鼎盛时期,作为有抱负的一代君王,创建一个“王道乐土”的太平盛世当然成了周穆王的不二追求。
他一上任,既利用周王朝帝威,东征西讨,使四方臣服,又使用怀柔政策,与远邦交好。例如:西方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王称臣,他就率军西征,俘虏了他们五个大王,并将他们迁居太原,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公元前964年周穆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游活动。这次巡游历时543天,来回行程35000多里,是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与西王母的瑶池相会这一著名神话故事,就是这次巡游活动的一个精彩章节。
此后,西域各国政客、商人、技师、艺人纷纷前来东土中原,呈现出以中原文明为主体,多种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局面,进而带来西周制度上的创新,经济上的繁荣,技术上的进步,为中国快速地由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提供了物质上及文化上的强大支撑,为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是在这片现实的土壤中诞生的。例如:为规范国内官员、百姓及外来人员的行为,周穆王亲自参与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法典《吕刑》,细则达3000余条之多。历经三十四年的东伐西讨、南征北战后,周朝已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各国邦邻的人带着各种使命和目的络绎不绝地来到镐京。此时,他已是84岁的老人。他提出将天子之位让于人的想法,不料遭到满朝文武百官甚至自己选中接位的王子的反对,只得作罢。
周穆王辞意已决,他只得离开镐京这个政治权力的中心,他早已相中了他一生都在关注的土地——楚国及更南地区,这片拥有云楚大泽的地区成了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周穆王目光最终聚焦的地方。
于是他像往常一样,安排好镐京朝廷上的王子与大臣们的重要政务,就带着部分随从及少量的军队于公元前943年,借南巡楚国之名,在辰溪大酉山下长期驻扎下来了。
辰溪以温和的宁静拥抱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让这位老人在多姿多彩的湘西文化中体味大善的温暖。同样,这位老人和他的追随者就像一支饱蘸中原文化的巨椽,在云梦大泽的南边点染起来,在辰溪、湖湘乃至整个楚地这轴不断延长的画卷上浸染着、蔓延着,丰富了色彩,生动了画面。
21年后的公元前922年,周穆王这位享寿105岁的传奇人物驾鹤西去,也许他还是驾着“八骏之乘”去的,也许在这21年的修行中他真的寻到了高士的仙迹,飞身而去,只在大酉山上留下一座“天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