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活着”,更要“活好”
不仅要“活着”,更要“活好”
“复活容易,活好难”一语道出“复活”与“活好”之间的难易悬殊。“复活”只是“活着”,意味着让曾经断裂、消失的东西重获新生、继续存在;“活好”则意味着要在生存的基础上求创新、谋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活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活出生命力,我们要继往开来,在脱贫、民生、文化等领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富足到精神丰盈的飞跃。
传统文化要“活好”,除了要传承传统技艺,保留其特色,更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造纸、剪纸、皮影、年画……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不竭的精神财富。为了振兴传统文化,王陶然在复活造纸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意创作,并将其转化成旅游商品,通过品牌宣传,助推文创产业发展;故宫利用 VR 技术解锁文物“打开方式”,通过新颖的文创产品让“高大上”的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统文化“活好”之路上,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为其注入新的灵魂,使其在“活着”中自由绽放,既“活”起来,也“火”起来。
脱贫摘帽是贫困地区“复活”的第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才是真正的“活好”。除了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服务形式,实现特色农产品顺畅流通,也要加快吸引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聚集,助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流动意味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一桥飞架南北,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进入城市人的餐桌;一“网”知天下,丰富及时的市场信息也直达农户。产品的线上线下流通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正在形成,脱贫的底气进一步增强。“活好”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目前,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要继续强化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撑,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从群像到个人,个体关于“活着”与“活好”的演绎,是民生“温度”与“质感”最有力的回答。保障和 改善民生除了要通过社会救助途径,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还要继续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办好民生实事,改善民生品质。当前,总有一部分人或因身体、或因能力或其他意外陷入困境,依靠自身努力无力摆脱。因此,要不断优化社会救助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仅要“输血”助其“复活”,还要“造血”助其“活好”。人生境遇或许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让人民 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保障与改善民生这张答卷,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复活”是一道基础题,“活好”却是一道高阶题。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和超越的过程,身处其中的我们,要顺势而为,锐意进取,活在当下,拼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