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物语:我在书店等你
书店物语:我在书店等你
每次从书店或书摊归来,翻阅着淘来的几册书,都有一种幸福感充溢于内心。这样的惊喜虽然说是越来越难得了。但我依然还在保持着逛书店的习惯。作为“书店病人”,也是在给自己提醒:还有许多书店未曾去游逛一下。
逛书店也需缘分。这些年逛下来的印象是,也有一些城市未曾去过,却通过网络关注书店的动态。不管怎样,总是在某种场所与书店发生或多或少的交集。这种交集即是书与人的相遇。虽然说不少书店看上去大同小异(个性化越来越少),却还是有些微发差异,毕竟爱书的店主总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书店设计、书籍陈列、活动开展等等,更是其个性的展现)。
一座城市都有其地标性的书店。这些书店代表着当地的人文气质,阅读活动的开展,日常书店的管理,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在场感。当你去过西安的万邦书店,或南京的先锋书店,或者其他城市的独立书店,你会发现它们代表了不同城市文化的魅力,由此延伸出的书店文化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倘若离开了书店人的思想,可能就看不到书店的光芒。
在逛过多个城市的许多书店之后,会留下这样那样的感想,至于这其中有多少创见,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逛书店之余,我也记录下诸多的观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书店的内涵。感谢这些年来,《信息时报》、《深圳商报》、百道网等给予的支持,尤其是石家庄的韩松兄做的“书店故事”新媒体,每年都要写一写逛过的书店印象记,至今已经写了五年,这种宽容让我在书店的话题上有了较多的注意。
逛书店是说之不尽的话题,对爱书人来说,在那里总量相遇一种美好。从不停的逛书店到论说书店,让我看到书店的兴衰,从前几年书店歇业引起惊叹,到现在书店歇业的平淡关注,这其实也是当下文化的演变。我们不必给书店赋予更多的文化要义,就如同在日常生活里的种种,细碎而繁复,怎么样给书店以客观的认知,其实也是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尚。
《我在书店等你》,是一种邀约,同时也是对书店理念的认同,当我们与书籍在书店相遇,注定会有新的故事发生:可以想象着这一种阅读场景是怎样的,它并不奢华,却有着生命的温度。
最后,还要感谢雷燕青老师不懈努力,才有这本《我在书店等你》的问世。
(《我在书店等你》,朱晓剑著,金城出版社2020年3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