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长亭
文化典故|长亭
古时候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后长亭成为亲友送别之地的代称。
【与之相关的诗词】
《题齐安城楼》作者 唐 杜牧
不用凭栏苦迴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摸鱼儿》作者 清 龚自珍
朝朝送客长亭岸,身似芦沟柳树。
【延 伸】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站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为了诗词长短及韵律的需要,又往往简称长亭。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遂为送别之地。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也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之句,饮酒亦为送行时常见场面。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既有长亭,也有杨柳,还有美酒,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
《雨霖铃》作者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