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知多少(一):春晚的前身:1956年《春节大联欢》
央视春晚知多少(一):春晚的前身:1956年《春节大联欢》
年关将至,小猪还没送走呢,这不小老鼠又要来了,大家炸丸子的炸丸子,炸烧肉的炸烧肉,蒸馒头的蒸馒头,包饺子的……还没开始剁馅儿,总而言之由于某肉价格的关系,可能今年不少朋友打算和笔者一样在“更岁交子”上面换换口味。
又是一年春节,笔者在这里计划用几章的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许多观众年三十在电视机前守着的那台节目,全国人民共同的年夜饭——春晚。
第一届央视春晚,是1983年播出的。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可以被称作是后来年年除夕夜的大轴大戏的春晚的前身,就是1956年拍摄的《春节大联欢》,它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一部纪录片。
在此之前的1955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朋友还有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群众都甩开了膀子使劲干,全国上下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这一年,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粮食产量接近2亿吨,是我国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新高度;克拉玛依油田经由勘探被发现,一步一步摘掉了我国被外国专家扣上的“贫油国”的帽子;第一套人民币的回收工作基本完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动工修建……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被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刮目相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纪念这些已经获得的成就,并鼓舞各行各业各界的中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邀请各界人士举行了春节纪念活动,并拍摄了这部《春节大联欢》。
在这部《春节大联欢》中,有许多在各自的领域中卓有成就的重要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郑律成;作家界举足轻重的功勋人物老舍、巴金、郭沫若;“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中的谢晋、谢添、赵丹;科学界的华罗庚、钱学森;文艺戏曲界的梅兰芳、侯宝林……真可谓是各路英雄济济一堂,盛世华夏共襄盛举。
在这场举国欢庆的盛会中,许多现在被奉为经典的人物、节目纷纷亮相舞台。比如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上演的《刘巧儿》,就生动地讲述了在新《婚姻法》颁布的背景下,作为农家女的刘巧儿毅然决然地冲破封建牢笼,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一句“这一次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唱出了多少在父母媒妁包办婚姻的新中国妇女们的心声。
还有中央实验歌舞团献上的以藏族民歌故事为蓝本的《草原之歌》,歌颂了一对藏族恋人面对外界重重压力和阻挠仍旧坚强不屈,最后团圆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总的来说,这次的《春节大联欢》不仅前无古人,同样后无来者。这样的一次基于全国各行各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所举办的各界代表联欢活动再未举办过,而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也没有再以这种形式拍摄过。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当时留下的黑白画面里领略到那种普天同庆欢畅淋漓的喜悦之情,同样鼓舞着现在的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