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红顶商人,被后人誉为“亚商圣”的胡雪岩,为何惨淡收场
一代红顶商人,被后人誉为“亚商圣”的胡雪岩,为何惨淡收场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常言道“古有先秦陶公,近有晚清胡雪岩。”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地位,堪与中国古代“商圣”陶公范蠡(lí)相媲美,后人誉之为“亚商圣“。说起范蠡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大家对越王勾践必然不会陌生。范蠡最期辅佐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可他知道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富贵,所以毅然离开越王据说他是还带着西施一起离开的。他隐姓埋名做起生意来,很快就富甲一方。他觉得只是一个人富有不是好事情,于是散尽家财,换个地方又白手起家,结果还是很快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
范蠡带着西施出海
胡雪岩和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放牛娃出生,直到15岁才到杂粮店给人当伙计。他本名胡光墉,胡雪岩这个名字就是当时的杂粮店老板给他起的。在杂粮店干了四年后,老板觉得他”非池之物“,而他又对钱庄感兴趣,就把他介绍到钱庄里当学徒。他在为钱庄收账的过程中,用刚收回来的500两银子赠与落魄书生王有龄,助他进京补缺,结果被钱庄开除了。胡雪岩的发迹就从这里开始,他果然没有押错宝。王有龄在老朋友的帮助下,很快得到了浙江海运局从办之职。在借助王有龄的关系和势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官商勾结”,他在帮王有龄解决问题的同时,他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货物买卖到开钱庄,再到军火生意还有他到最后押上全部身家的生丝生意。
胡雪岩胡居
后来王有龄在杭州抵抗太平军时,被围困两个月,最后城破上吊而死。胡雪岩失去了一大靠山。几经辗转,凭借着他的个人能力和金钱的力量他又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而后归于左宗棠的麾下。为左宗棠办洋务、买军火、筹粮䓍;左宗棠西征期间,他为了筹军饷,开向外国人借钱的先河,而且是以他的个人信用为担保。因为当时“胡雪岩”三个安就可以为很多事情作背书,而外国人也买他的账。由于他死心踏地地跟随左宗棠,不余遗力地支持务,让左宗棠能顺利收复新疆。左宗棠也接二连三地向朝庭上折子,把胡雪岩的功绩上报给朝庭。当时他曾私下问胡雪岩想要什么赏赐,胡雪岩说想要弄一件黄马褂来穿穿。结果左宗棠还真办到了,慈禧太后还赏了他一个正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并准予骑马进出皇城;他的老母亲也被封为“正一品夫人”。
可谓风光一时无俩。正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左宗棠在政治上的死敌是李鸿章,两人都是曾国藩培养起来的。在曾国藩死后,两人势同水火,而胡雪岩也被李鸿章一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胡雪岩后期陷入了债务的旋涡中。为筹军饷向外国银行借的债到期,外国人把这笔债记到了他的头上,而他为了与外国人打商战,积压了大量的生丝,最后砸在自己手里。在李鸿章一派的操纵下,钱庄也发生大规模的挤兑。这时左宗棠已经失势,李鸿章的人马大量收集胡雪岩各种罪证。胡雪岩在对手的联合打击下,终于破产了。光绪帝下令将他革职查办,家产被官府查抄,官府本来要将他下狱的,可官差到家里看到他的灵堂才肯作罢。一代商业巨擎就此黯然落幕,令人唏嘘。
纵观胡雪岩一生,他出身贫寒,发迹于官场,也败垮于官场。他善于经营人脉,也具有民族情操,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朝庭效力。其间一些商人逐利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官都可以买,他利用自己的大靠山赚钱有什么不可呢?但在当时腐败的清王朝,在外强入侵,内外勾结的情况下,他想以一人之力扭转局势,显然是不可能的。他的经历其实只是当时的一个缩影,很多民族资本家不都是在国内外势力的绞杀下而破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