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酷刑坚贞不屈,江姐的革命精神永远在中华大地延续
身受酷刑坚贞不屈,江姐的革命精神永远在中华大地延续
由罗广斌和杨益言所作的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1948年中国革命胜利即将进入关键时期,重庆地下党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战斗,歌颂了革命志士为革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长篇小说《红岩》从1961年问世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岁月,这部影响了几代国人的小说,印刷超过了百次,发行超过千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并衍生出深受人们喜爱的系列歌剧、影视剧。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一位年轻的女革命者以她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奉献了一切。
彭咏梧因工作需要有女同志的配合
1941年秋天,受党组织委派彭咏梧(《红岩》里江姐丈夫彭松涛的原型)以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高级职员的公开身份来到重庆担任了中国重庆市委委员,负责重庆地下党的情报工作。刚一上任,彭咏梧就碰到难题了。
原来初来重庆的彭咏梧被中央信托局安排住进了集体宿舍,好几个人住一个房间。
彭咏梧是干情报工作的,经常要跟其他的地下党员联络,还要处理各种绝密情报,在这样人多嘈杂的环境里工作无法开展。
于是彭咏梧就向中央信托局申请说不想住集体宿舍了,给我来一个单间好吗?
中央信托局有一条规定:必须是结婚了的职员才能申请单独的住房。
彭咏梧有老婆而且儿子都好几岁了,但是彭咏梧是干谍报工作的,极其危险。而彭咏梧的妻子谭正纶在农村带着一个孩子,经营一家织布坊,他的妻子也不是党员,如果调到重庆来掩护市委机关是不现实的。
看过谍战剧《潜伏》之类的观众应该知道,当年国共谍战的斗争有多复杂,有多残酷。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惊天大祸。
把一个连共产党员都不是,又没有经过任何间谍训练的农村妇女每天放在彭咏梧身边,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极有可能会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彭咏梧的地下党员的身份。
地下党组织决定选一个和彭咏梧年纪差不多又有地下党斗争经验,党纪强,作风硬的女同志假扮成彭咏梧的妻子,一是好申请房子,二是能够配合彭咏梧的谍报工作。
经过严格挑选,中共重庆市委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正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搞学生运动的地下党员江竹筠。
众所周知,江竹筠就是《红岩》里面江雪琴的原型。
1920年8月20日,她出生在川南富顺县大山铺(今自贡市大安区)的朱家沟。
江竹筠的母亲李舜华,是自流井关刀石木工李焕章的女儿,曾经读过两年旧学。民国初年,李舜华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江山林。江山林的父亲是朱家沟世居农民,勤劳和善精于生计。但是,江山林本人却十分厌恶劳动,不愿意呆在封闭、贫穷的小山村里,与李舜华结婚后不久便和他的父亲分了家,并奔走重庆谋生,更换过多种职业,也没能够站住脚跟,颠沛流离惨淡度日,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因此,江竹筠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江山林并不在家。江竹筠是李舜华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都因为家穷没有养活。此时的李舜华,对外出流浪的丈夫已经十分失望,在贫苦孤苦的日子里,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新生的女儿江竹筠身上。
江竹筠两岁时添了弟弟江正榜,本来就贫困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江竹筠在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下地帮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稍大一点,便开始替母亲煮饭、做家务,自己学做针线。而此时江竹筠的外婆家已是自流井关刀石贫民窟里的小康之家了,除了时常给他们一些接济,江竹筠也常到外婆家,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婆家度过。
读过旧学和教会小学的小姨李泽华阅历较广,经常给江竹筠讲故事,带她到街上去玩,见识了当时自流井盐场的市井社会。童年的江竹筠,由于特殊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使她受到了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的交替影响。
1928年,富顺地区发生罕见的旱灾,朱家沟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此时正好早已迁居重庆的外婆和三舅李义铭来信,叫李舜华带着两个孩子去重庆。
于是,8岁的江竹筠来到了陌生的山城重庆,投奔舅舅李义铭,这也为她创造了读书的机会。
江竹筠十岁时,母亲想方设法省下钱,把她和弟弟送到了重庆道门口一所教会小学。
刚好读了一个学期,因为家庭困难,江竹筠只得辍学进袜厂当童工,因为个子太小,还没有机器高,只能够站在特制的高脚凳上操作。
好在不久之后,在舅舅李义铭的帮助下,12岁的江竹筠又重新走进了小学校园。
从此之后,江竹筠开始了她的勤奋求学之路。
从12岁到21岁的九年里,她先后到重庆私立孤儿院小学、重庆南岸中学、中国公学附中读书,最后考入黄炎培开办的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直到1941年夏天毕业。
江竹筠成绩优异,小学一年级一学期连跳三级,直接进入四年级,成绩仍然是全年级第一。
在南岸中学学校期间,她每学期都拿奖学金。舅舅李义铭以她为荣,把她获得的代表学校最高奖励的盾牌放置在书房,哪怕是她身陷囹圄,时人谈之色变,依然不换。
早在1939年江竹筠就读中国公学附属中学高中的时候,在同班同学戴克宇(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她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1940年秋,江竹筠担任中华职业学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这是她生平第一个党内职务。
1941年7月,江竹筠完成了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学习,被安排到宋庆龄、邓颖超领导的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秘密身份是新市区区委委员,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内的女党员。
当时,江竹筠所在的江北县党组织,几次发生组织被破坏、党员被捕的事件,连续三任县委书记被川东特委、重庆市委紧急疏撤。
但是,他领导的组织不仅没有暴露,而且有所发展,显露出江竹筠作为地下工作者的优秀素质。
1942年夏,江竹筠在与另一名地下党员接头时,发现有人监视。摆脱跟踪后,为避险,组织安排她到綦江铁矿任会计。
1943年后,她又到成都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在这段工作时间里面,江竹筠就接到了这个任务。
当年的江竹筠虽然才23岁,却已经是一个有四年党龄,办事果断干练,经验丰富的老革命了。任务交给她,党组织放心。
一听是这个任务,江竹筠犹豫了,在革命斗争方面,江竹筠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战士,但说到感情,江竹筠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现在要她和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男同志结婚,就算是假结婚,她也觉得尴尬,无法接受。
不过作为一个党员,江竹筠知道革命工作不能讨价还价,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接受了这项任务。(在小说《红岩》中,江姐和老彭是真夫妻,两人还生了孩子。)
中共地下党员江竹筠和彭咏梧扮成了一对假夫妻。有了“老婆”,彭咏梧很顺利地从单位申请到了一套房子,两人正式过起了“夫妻生活”。一男一女假扮夫妻的难度说起来很大。
不过老同志的经验丰富,在外人看来,两人就是一对久别重逢的恩爱夫妻。不但彭咏梧的同事看不出破绽,就连地下党的大多数同志都以为他们是真正的夫妻。
为了把戏演得逼真,杜绝一切可能暴露的危险。江竹筠还把彭咏梧带回了自己的家,而这个“新女婿”做得很孝顺,经常帮丈母娘干活,这么一来,江竹筠的母亲和江家所有的亲戚也都喜欢彭咏梧这个江家的女婿。
因为保密的需要,彭咏梧长期都不能跟远在家乡的老婆孩子联系,只能通过其他同志来了解母子俩的情况。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彭咏梧从国民党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消息,说成功抓捕了一批“共匪家属”。
心急如焚的彭咏梧赶紧派人回家乡打听情况,结果派去的同志带回了一条噩耗。彭咏梧的老婆谭正纶和儿子彭炳忠都作为“共匪家属”被国民党杀害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彭咏梧悲痛欲绝。悲伤过度的他大病一场,而作为“妻子”的江竹筠一直细心照顾着他。
正是在这段时间,两人从单纯的同事关系发展成了恋爱变化。更严重的是,有迹象表明,尽管两人并没有露出什么破绽,但彭咏梧的同事还有中央信托局里面安插的国民党特务已经开始怀疑两人的夫妻关系。
彭咏梧和江竹筠正式结婚
面对严峻的形势,考虑到彭咏梧的妻子已经去世,为了保护彭咏梧以及整个重庆地下党的安全,党组织向江竹筠和彭咏梧提出建议,希望两人结婚,组成真正的家庭,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经过将近两年的朝夕相处,,尤其是彭咏梧生病期间,江竹筠温馨体贴的照顾,两人已经深爱上了彼此。
“老彭,我们结婚吧,无论将来发生什么,嫁给你是我最幸福的事情。”江竹筠深情地对彭咏梧说道。
早已相爱的两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变成了真正的革命夫妻。
1947年底,江姐与和丈夫彭咏梧(左)、儿子彭云(中)的合影
一年后,江竹筠为彭咏梧生下了一个男孩,两人给儿子取名为彭云。
就在两人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中的时候,一个惊天的意外发生了。
彭咏梧的结发妻子谭正纶带着儿子谭炳忠到重庆找爸爸来了。
谭正纶和孩子竟然没死,原来彭咏梧之前得到的情报是国民党为了制造恐慌,动摇共产党的军心而刻意散布的假消息。
这样的伎俩,国民党不是第一次用,上当的人也不止彭咏梧一个人。
谭正纶和儿子谭炳忠找上门来的时候,彭咏梧已经受党组织的派遣离开重庆,上华蓥山组织武装游击队了。面对彭咏梧的结发妻子和儿子的人就只有江竹筠了。
“你这个知书达理的城里女人为什么要霸占我的丈夫?为什么?”
“等到全国解放了,我和老彭就离婚,你放心,老彭会回到你身边的,其实我跟老彭的婚事是工作的需要,是为了完成革命,是在一种危难的情况下做的临时选择,等到我们胜利了,不再需要婚姻做掩护的时候,我会马上和老彭离婚的,因为你才是他真正的妻子。”
不过江姐没有兑现这句话。
因为不久之后,彭咏梧带领游击队执行任务的时候被国民党军杀害了。
对江姐来说,彭咏梧不仅是心爱的丈夫,更是亲密的战友和敬爱的领导。老彭死后,她曾写信告诉朋友:
我知道我该怎么样子的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不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的在我的心里!
当江竹筠好不容易从悲痛之中平静下来后,她拒绝了组织上让她继续留在重庆工作和照顾孩子的安排,而是要求她要去老彭牺牲的地方完成丈夫没有完成的工作。
在出发之前,江竹筠找到了老彭的结发妻子谭正纶,说:“我想请你帮个忙,我们可能无法活着回来,可是我们的云儿只有一岁多,他也是老彭的亲生骨肉,我就是想把云儿托付给你,您带着他,我和老彭才会安心。”
“放心吧,等你们干完大事回来,我一定给你们一个健康的孩子 ”
托孤和收养发生在关系纠结的两个女人之间,这种巨大的宽容和信任令无数人感动落泪。
江姐在狱中为保护好党组织宁死不屈
1948年6月,因为叛徒冉益智、刘国定的出卖,包括江竹筠在内的12名中共地下党员在万县陆续被捕并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监狱。
当得知江竹筠就是前重庆地下党负责人彭咏梧的妻子的首,国民党保密局特务头子徐远举顿时一喜,认为从江竹筠的嘴里肯定能够掏出有价值的情报。
没想到叛徒却说:“处座,您还是别费这个想法了,不如早点处决她。”
“刘参谋,你为什么急于杀了她?”
“她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杀了她虽然会断了我们可能掏出的情报,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这样可以克服她用她的顽抗鼓励那些共产党员继续与国民政府顽抗啊”。
叛徒刘国定和江竹筠一起工作过,了解江姐的为人,可徐远举自信地认为只要进了渣滓洞就不怕她不开口。
可很快徐远举就明白了叛徒所说的不错。
这个女共产党员在审讯之前就先给徐远举上了一课:“正面战场你们输得是落花流水,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四月二十二日打过长江,攻克南京,而在国统区,你们已经民心丧尽,风雨飘摇,败局已定,我们已经是胜利者了。”
“你说这话还为时过早,大西南还在我们手里,再说我们有美国盟友的支持,谁胜谁负现在还不能妄下定论。”
“你们坚持不了几天,因为我们中国有四万万民众要站起来打倒你们,大西南早晚是属于人民的,你们的失败指日可待。”
恼羞成怒的徐远举在江竹筠身上用遍了各种刑具,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电刑,甚至用竹签插进她的指尖,竹签深深地插进手指,撕裂着血肉,钻心的疼痛任谁都难以扛住,但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屈,凛然正气地说道:“上级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材料。”
难友们为江姐以极大的精神力量战胜自己的内心痛苦而感到万分的激动!更为江姐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而感到极大的震撼!江姐的坚贞,感动了整个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也更加激励了大家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英勇气慨。
在监狱期间,她经常悄悄的痛哭,有时在夜深人静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哭泣影响到同狱的其他难友,她便将头蒙在被子里、紧咬牙关,痛苦的抽泣!她好想、好想抱抱自己的儿子!
江竹筠还在监狱里做起了策反工作。江竹筠对渣滓洞监狱的看守黄茂才说:“老黄,你晓不晓得我们共产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农民翻身,工人翻身,农民将来要能够得到耕者有其田,工人不受老板的压迫和剥削。”
当时黄茂才听了这句话后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949年春天,当“三大战役”宣布胜利结束,蒋介石宣布下野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渣滓洞监狱里甚至庆祝了一番。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感觉到败局已定的国民党终于在1949年11月14号对关押在渣滓洞里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举起了屠刀,江竹筠,许晓轩等数百名革命志士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夕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此时,距离重庆解放仅仅三天,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
结尾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江竹筠用竹签蘸棉花灰写成的信,在这封信里她嘱咐了谭正纶和自己的弟弟:我盼望云儿继承父母的志向,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云儿不能娇养,粗衣淡饭足矣。
江姐的这封信是托一位被营救出狱的女难友带出的,她嘱告带信的难友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封信就算是我的遗书吧!”令人痛惜的是,她的嘱托不幸成真。
和成千上万的普通妇女一样,江姐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儿子,渴望一个幸福安定的家!
然而“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给下一代人更好的生活环境”江姐以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战胜敌人的严刑拷打,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战胜死亡的威胁,以对党的绝对忠诚超越自己而义无反顾!她无怨无悔地为自己追求的事业牺牲了个人的一切。
以江姐为代表的许多革命烈士经受各种酷刑折磨,不屈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凝结成了‘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应该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
初心与未来共色,初心与未来齐飞,未来属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用好党史教科书育新人是其重大责任;对青年来说,星光不负赶路人,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这底色,积淀着红色基因,传承了红色血脉,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奋斗,必会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无愧于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