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bot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微博bot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实习记者|杨雯

bot一词来自于robot(机器人),本义是在编写好的程序下,按照特定规则发布特定内容的社交媒体账号。2009年10月,Twitter上出现了一个大本钟的账号(Big Ben),会在整点发送“BONG”,模仿真正的大本钟报时。到2011年10月,微博上出现了代表着西安钟楼的“古城钟楼”账号,按照古代的时辰每隔两小时发送“铛”,时至今日仍在运行。这些账号可以被看作是自动化运营的bot。

而现在,在微博用户的搜索框里输入bot,会跳出十几万条结果,这些账号则主要是由真人运营,名称均以bot作为结尾,前缀代表的是这个bot分享的内容领域,比如千禧bot分享的是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的怀旧内容,偷听bot分享的是听到的来自他人的对话,各式主题涉猎广泛。

bot的运营者被称为“皮下”,他们作为接收投稿、发布内容的“机器人”而存在,有的账号存在多个运营者时则会被依次编号为“一号机”“二号机”。bot在建立时会规定好发布内容和接收投稿的范围,随着内容的不断充实,逐渐成为对特定主题感兴趣的用户的聚集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bot的大量涌现,许多账号虽然在后缀上挂着bot,但本质上是商业化运营的营销号。微博上由个人非商业化运营的bot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分享型bot,如各类文学bot,一类是真实记录型bot,如偷听bot等,本刊记者与一些自主运营bot的皮下聊了聊他们作为“机器人”的故事。

成为“皮下君”

希腊神话bot的皮下小希是设计与艺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她是在跟老师做有关希腊神话的课题时发现希腊神话除去本身的趣味性,还对文学、哲学、艺术创作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之萌生了想要把希腊神话的无限多样性进行传递的念头,于是在2019年12月创建了希腊神话bot的账号。

小希告诉本刊,自己现在每天会花费一个小时在维基艺术或Tumblr上浏览100-200件艺术作品,并阅读摘录相关的文学段落。由于希腊神话bot发布的博文通常是文字加配图的形式,所以当读者投稿单一的艺术图片时,她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文段进行搭配,反之亦然。

如今bot的粉丝超过了11万,小希已经收集了数千件与希腊神话相关的艺术作品,她现在更希望读者能投稿对希腊神话不同解读:“我想传播的并不仅仅是古希腊的文献里一成不变的内容,中世纪、文艺复兴、甚至当代的艺术家都对原始的希腊神话有各式各样的解读,这些是比最初的神话本身更有意思的,我想让大家看到的就是希腊神话的这种无限可能性。”

图片来自希腊神话bot

古典学bot是由两位在国外学习古典学专业(Classics)的留学生运营,它的创建者小古是在去年4月关注到微博上面的各类文学bot,她随之想到自己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小众性,在开张微博中写下“希望能为古典学在中国的传播做一些微小的贡献”。而且,长期在海外的学习经历也让她发现当下国内很多人对古典学这一学科存在神化和误读,小古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古典学祛魅,解构古典学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眼中的神秘幻想,为他们展现出不一样的古代世界。

虽然目前也积累了10万粉丝,但囿于学科的小众性,古典学bot接收到的投稿量极少,绝大多数发布的博文都来自于皮下的原创,如自译拉丁语、希腊语诗歌,撰写学科知识科普专栏“ClassicsToday”等。

原名社畜bot的社畜茶水间的创建者茶茶最初则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看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中是怎样的工作状态,于是采用了日语中形容辛苦工作的人的“社畜”一词在2018年8月8日创建了社畜bot。

《未生》剧照

茶茶向本刊记者回忆,建号的第二天bot就迅速有了几百粉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bot,这个bot的内容会很苦吧,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点了关注”。社畜bot最初更像是一个树洞,投稿内容多是一两句对工作中坏心情的吐槽,但随着账号粉丝的增多,单纯的情感宣泄逐渐被在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的求助帖取代。近两年过去,社畜茶水间已经拥有了51万粉丝,由两名皮下交替轮值,每天发布10条左右的投稿,信息虚假、细节含糊或是与工作主题不密切相关的来稿会经筛选后剔除。

“出圈”时刻

虽然绝大多数的时间里,bot和它的粉丝都是在特定内容的范围里自娱自乐,但有些时候bot发布的内容也会触动固定读者以外的用户, bot会迎来走入大众视野的“出圈”时刻。

戏文bot的皮下文文现在还能回忆起来,2018年10月3日bot发布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中的戏词,其中梁山伯对祝英台的一句“我从此不敢看观音”在第二天冲上了热搜,当时戏文bot才创立一个星期,一天时间迅速涨了4万多粉丝。截至现在,这条微博获得了30000多转发和将近7000条评论,网友纷纷赞叹这一段戏词极含蓄地表达了情窦初生时不知所措的心动感,为这种委婉的中式美学所倾倒。

作为视觉影像的分享平台,老照片bot热度较高的内容多来自于一些记录历史的瞬间。老照片bot在2018年10月发布了一张反战主题的老照片,定格了1940年伦敦的一位新娘踏出自己刚被轰炸过的家,前往婚礼的时刻。散落的瓦片、碎裂的玻璃和新娘洁白的婚纱、手中的捧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与爱情共存在这一张黑白照片中,极有视觉冲击力,获得了近万条转发。

老照片bot的皮下照君认为,老照片真实呈现了过去的风貌,人们在欣赏老照片时除了对历史有所了解,还能够通过老照片与过去的时代产生某种连结,“因为很多照片体现的会是历史上比较残酷的事情,观看这些照片会使我们现代人有所反思,能够以史为鉴。”

图片来自老照片bot

社畜茶水间最近一次“出圈”则来自今年1月的一条视频投稿,一家公司在年会上让业绩未达标的管理层人员绕会场爬圈,边爬边高喊“我承诺我负责”,视频里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女跪地爬行喊口号的场景极有冲击力,在引发大量谴责公司病态文化的转发评论的同时,也令许多人对视频里这种人到中年为了生活不得不努力工作、忍辱负重的艰辛感同身受。

另一条广受讨论的微博则是在去年7月,有人看到对面写字楼员工休息室窗边放着一只可爱的大黄鸭,拍照投稿表示羡慕,而这一条微博发布后恰好被对面公司的员工看到,于是在窗子上用便利贴拼成心形向对面公司表示友好,投稿人看到后也开始在自己办公室的窗户贴上可爱的图案,其他同事也逐渐加入这场温暖人心的隔空喊话中,仿佛电影中上演的治愈情节。

茶茶认为,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人间真实”的碎片让社畜茶水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有不得已的无奈,也有微小的温暖,这既是工作的真相,也是生活的真相。

无法回避的公共声音

在希腊神话bot发布的艺术作品里,有一幅美杜莎的雕塑作品曾引发了很大争议。美杜莎是一位蛇发女妖,具有将人石化的能力,在传说中被英雄珀尔修斯所斩首。据此故事,有阿根廷雕塑家根据大众流传的版本反向创作了斩首珀尔修斯的美杜莎的雕塑,希腊神话bot发布这幅作品后在读者中引发轩然大波,持不同观点的评论一度上升到了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女权问题上。

此后,每当bot再发布美杜莎相关的作品时,就会有声音对皮下进行辱骂,认为bot在故意制造争议性话题炒热度。小希对此感到十分委屈,在她看来自己只是艺术作品的搬运工,对艺术的解读本来就是很多样化的,她并没有发布任何基于个人立场的观点,这些曲解和质疑抹黑了她对希腊神话的热爱之心。

除了被曲解以外,读者的众口难调也令皮下感到无奈。社畜茶水间曾接到过一条月收入将近1万但是依然“月光”,希望其他人能为如何缩减开支提建议的投稿,但那一次不仅没有收到好的建议,反而有许多用户表达不满,认为收入近万不算“社畜”,不该来投稿。投稿人在收到这些批评后补充了一些回应,再次被发出时却引起了读者对社畜茶水间筛选稿件标准的质疑,表示这类不算“社畜”的稿件不必再发布出来。

对此茶茶认为,在人们的普遍理解中社畜是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的上班族,但实际上即使是工作体面、收入不菲的人在工作中遇到的烦恼也并不会少,“社畜”更多的是一种自嘲的说法,他希望读者能够就事论事、理性讨论内容本身,但评论中对此类问题的争执还是会不时出现。社畜茶水间的粉丝小永则认为虚拟空间里不和谐的声音也是真实生活的映射,自己也把这些看作汲取职场教训的一部分。

令小古沮丧的却是用心以后没有得到正比的回报。据她观察,很多文学文化类的bot的运营者都不是这一领域的专业者,发布的内容在内行看来存在漏洞,却能吸引大量的粉丝,而自己经过专业阅读、写作和翻译出来的内容却互动寥寥,因此感到十分挫败。

除此之外,由于学科的小众化,古典学bot运营一年多以来投稿人不超过50个,稿件稀少也是运营面临的尴尬境遇:“没人投稿,我们就要自己做,但是自己做出来的又没什么人看。一开始觉得bot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后来就挺灰心丧气的。”如今,小古也只好自我安慰至少可以将bot当作自己学习资料的存档,“以后写论文的时候没准能用上。”

与平台共生

在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今天,“微博+bot”的形式非常有利于短篇幅内容的传播,再加上经由运营者的人工分类和核定,bot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能更快捷、准确地接触到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

小静是日本文学bot 的忠实粉丝,她认为人们可以在没有精力去读整本书时通过bot直接获取到书中最精华的部分,从而更高效地选择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作者和作品,比如自己就是被日本文学bot发布的三岛由纪夫《禁色》中“真正的美是使人沉默的”的句子所吸引,对这位作家产生了好奇,从而读了更多他的作品并喜欢上了他的暴烈美学。

文文认为戏文bot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戏曲爱好者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帮助,反而更能打动原本不听戏的观众,他们被戏文片段吸引,进而能对原剧目产生兴趣,所以她也会为互动量较高的戏文选段补充音视频资料,希望能以戏词为切入点,让更多观众关注到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

但碎片化的内容输出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儿童文学bot的皮下阿哲认为bot片段化分享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很多文学作品如果只是摘取片段,而没有结合作者所处年代和写作背景,很可能会产生断章取义,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争端。而且,当大家越来越习惯阅读短平快式的文章,往往更容易对那些有长度、有深度的文章产生抵触心理。

尽管现在微博的字数不再受限于140字,但阅读数据显示仍是短小精悍的文段更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bot在发布内容时也不可避免地据此去迎合受众。“太长不看”的阅读习惯泛滥,平台为数据而取悦读者,必然会更为加重人们对长阅读的不耐烦心理。

除了是一种新型的内容分享平台,bot还创造了人们集中讨论某一话题的群聚空间。茶茶认为投稿人的声音通过bot得到了放大,很多时候他们未必能从短短的评论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bot的存在使得更多人聚集了起来,开发了一种途径,如果投稿人有心的话,他很大可能会在评论区找到能够进一步私聊探讨的人。

“投稿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这样一种群聚的效果是最有价值的,而且人们也可能因此将心比心,增加自己在工作中的同理心。”平均每一到两周给拉美类文学bot投稿的赛赛告诉本刊,当自己翻译的投稿被发布出来、得到读者的评论和肯定时,她会更加有动力去打磨语言,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而且在bot标注出投稿人时还能令自己了解到其他在这一领域耕耘的投稿人,结识有共同兴趣的伙伴。

虽然bot的本意是机器人,但运营bot的皮下即使再怎样模拟,也终究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类,各式各样批评bot“不够机器人”、质疑bot在发稿时是否蕴藏私心的声音从未中止过。日本文学bot 的一号机日凡告诉本刊,有一次bot发布的投稿内容刚好和当天微博上的热议话题相关,于是被许多读者误解为影射,然而实际上bot已经连续几天都收到这位投稿人来自同一本书的投稿,并不存在别有用心。

日凡认为,文学本身就承载了许多东西,有时被借来讨论一些问题也无可厚非,但还是希望读者在争吵之前能够先理性、充分地去探讨。茶茶则认为如果要较真,真正的robot应该毫无感情、甚至不对投稿加以筛选,但只要读者爱看,其实并不必要对此咬文嚼字、过于严格,为了避免这种争论也在社畜bot上出现,茶茶干脆将微博更名为社畜茶水间。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bot皮下向本刊记者表示,自己因为长期运营bot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兴趣,将bot拟人化运营和去人格化运营对运营效果的影响写进了毕业论文。他开设了两个bot账号,将发布的内容控制为同类,只在两个号上采取不同的和读者的互动行为,连续收集了70天的数据。结果显示,去人格化的bot会获得更高的评论量、点赞量和阅读量,而是否去人格化对微博的转发量没有影响。从这一研究来看,bot保持“机器人”作风似乎更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和倾诉欲,但由于国内还没有其他同类研究,这一结果是否能推广和得到重复验证,仍有待商榷。

危机与未来

目前,绝大多数个人运营的bot也会在博文之外发布广告,其中最常见的是转发抽奖赠书,据本刊了解,这些赠书大多是出版社找上主题契合的bot,bot的皮下也通常乐于为本领域的新书进行宣传,还能用抽奖对粉丝进行回馈,并不会对此收取推广费用;也有一些皮下会自费买书搞粉丝福利活动。除此之外,有些bot还会接有偿的推广,他们通常会尽量选取和bot主题相关的内容,如社畜茶水间发布过和职场相关的领英、腾讯会议等宣传。整体来说,与bot主题相关的广告并不会受到粉丝的明显抵触。

有些bot在满足一定条件后,会受到微博相应垂直领域官方的关注。希腊神话bot在发布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艺术微博后被微博艺术账号联络,得到了“人文艺术博主”的金V认证。社畜茶水间则是在微博职场主题下加上了“知名职场博主”的金V认证,还获得过“微博2019十大影响力职场大V”的奖项。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微博职场领域的认证账号多为个人经验分享和职业咨询博主,社畜茶水间在其中仍然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其性质也决定了难以参加微博职场平时的活动去增加曝光度。

即使存在极少的合作推广和官方扶持,“为爱发电”模式依然是个人bot号运营的主流。在2018年的下半年,各类主题的bot一度井喷,但这些老一批的bot只有极少数吃到了粉丝红利,运营更加壮大,更多的则是不温不火,甚至还有许多已经出于种种原因停运。这正是兴趣导向的为爱发电模式的不稳定性,一旦运营者不想要再继续运营,bot就会自然而然地关闭。也正是因为bot在内容上通常不具有唯一性,当某个主题的bot停运后,很快也就能被发布同样内容的新bot所取代。

对于bot这一新型的特定主题传播媒介究竟会走向何方,现在也只能打一个问号。茶茶告诉本刊,由于社畜茶水间的UCG(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特性,使得植入广告变得十分容易,他为此也拒绝过许多伪装成投稿形式的软广。

但是,也有一些原本由个人运营的bot逐步商业化、营销号化,更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使这些账号获得了更高的曝光量,但是随之而来的更多广告、营销、和为了吸引阅读量编造出的不实内容,也消耗着读者原本的热情,这些虽然还保留着bot之名,但实质上已经成为营销号的账号也正在挤压着其他bot的独立话语空间。

目前,所有接受采访的bot皮下君都表示,虽然互联网上的声音嘈杂,但只要粉丝还愿意看,就希望能够把bot运营下去,继续严格把控发布的内容,保留一方能够让大家自由讨论的净土。而读者们的理解、支持和有价值的互动,也是促使皮下君们能继续“为爱发电”的不可或缺的动力。

(文中小希、小古、茶茶、文文、照君、小永、小静、日凡、阿哲、赛赛均为化名)

B站解读☞UP主:三联编辑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理想婚姻存在吗

同类推荐

​50个常用俗语释义及举例

​50个常用俗语释义及举例

50个常用俗语释义及举例 1.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齐鲁晚报》...

​起底“直销教父”-天狮集团李金元

起底“直销教父”-天狮集团李金元 去年的12月25日,丁香园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将天津权健公司推向舆论漩涡,其...

​麻城大事记

​麻城大事记

麻城大事记 《麻城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概述了麻城自五四运动以来,百年革命和发展的历程,是这段历史的浓缩本。读之有益、启人深思! 辉煌历程,可歌可泣...

​黑帮录:台湾黑帮的政治史

​黑帮录:台湾黑帮的政治史

黑帮录:台湾黑帮的政治史 若不考虑其从事业务多半非法,60多年前由一群少年创立的竹联帮能成为华人圈最大帮派,单就企业管理角度来看,堪称“创业成功”...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