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大槐树移民烙印
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大槐树移民烙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个俗谣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广为流传,其历史渊源来自“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那事。
明朝初期,战乱刚刚结束,又遇上黄淮地区连年旱灾,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人口大量减少。史料记载,朱元璋痛心的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于是,他就颁布诏令命山西百姓外迁山东等地,垦荒屯田,发展农业。
明朝政府为此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立了“移民官署”。离广济寺旁有一棵直径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树上有一个老鸹窝,这里就成了洪洞县的地理标志。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老百姓不愿舍家别业,远走他乡。“移民官署”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移民。
那时候,老百姓没有“身份证”,那如何识别是山西移民呢?官府就组织专家研究办法,如果用烙铁在身体上烫印,那太残酷了,即不方便检查,也影响颜值。诸多残酷的方案被推翻,确定了最终方案:在每个移民的小脚趾的指甲上轻轻地砍一刀,做个记号识别。
于是,兵卒们就把老百姓包围起来,在这些移民的小脚趾的指甲上挨个砍了一刀。后来,就有了“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的传说了。
当然,还有其他推论,有的说是父母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个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磕伤就裂成了两半。
推理也罢,传说也好,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很多人的小脚趾甲确实是两瓣。陌生人见面寒暄,如若同姓,就论到了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五百年前是一家,大有相见恨晚的宗亲之情。
现代专家研究表明,小脚趾甲分两瓣这种现象学术名称为“瓣状甲”,这种遗传性形状早就存在,所以说,“瓣状甲”不能成为判断“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标志。
但是,在民间老辈人经常讲起“明朝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总会说:凡是小脚趾甲是两瓣的,你老家一定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
(文章读完了,有的人悄悄地脱了鞋,在研究自己的小脚趾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