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读之陈炯明
历史不忍读之陈炯明

陈炯明照片
陈炯明,生于1878年1月13日,卒于1933年9月22日,汉族,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
20岁中前清秀才,1909年因反对帝制,赞同共和加入同盟会,当时是前清广东咨议局议员。
黄花岗起义担任第四敢死队队长,武昌起义后,组织民军,光复惠州,被推举为广东副都督,广东代都督,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
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组织的“护法”,“护国"战争,虽有起落,从辛亥革命到蒋介石东征,一直掌握广东军政大权。
陈久明与孙中山先生合作多年,后产生严重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非常大总统
1921年,孙中山以北洋政府破坏《临时约法》为由,召集南方的部分国会议员,召开临时国会,选举孙为“非常大总统”,组建国民政府,任命陈炯明为陆军总长,与北京政府对抗,并联络南方各地军阀,准备北伐。
但陈炯明认为:中山先生组织的选举未达到《临时约法》规定的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数,不合法。名不正则言不顺,那孙中山的作法跟北洋政府的毁法有什么区别?再者,当时世界各国承认的是北京政府,而孙中山在广州另立政府,那广州政府跟伪政府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基于以上理由,陈炯明一直反对这次选举。
依笔者看来,陈炯明的说法虽有些道理,但未免陷于迂腐!事急从权,试想以广东一省之力与北洋军阀抗衡,本无胜算。若再无一个“非常大总统”的名头,岂不更无号召力,如何能够筹款、筹粮,争取国际援助。
再者若不另立政府,就等同于承认北洋政府为合法政府,那广东革命军岂不成了叛军!那还革什么命,干脆散伙算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炯明虽为资深同盟会员,骨子里还是脱不了老派知识分子的桎梏,遇事死啃教条,缺乏变通。在广东革命政府合法性,这一生死攸关的大事上,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确实有些不可理喻。

选举照片
武力统一还是联省自治
更重要的是,陈炯明反对北伐。陈一贯的政治主张是“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与孙中山倡导的的武力统一大相径庭。所以对孙的北伐一直拖延,总以广东建设伊始,民生艰难,筹款不易为由,不予执行。
其实归根到底,陈炯明希望的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张在《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二书中有完整的表述。
“联省自治”一直是陈炯明坚持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对章炳麟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而后已。
陈炯明的这一理论过于理想化,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单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全国除北洋军阀直、皖、奉系外,各省大小军阀林立,若真实行所谓的各省联邦制,那中国保持现状就可以了,就不要革命了!
若坐以待毙,以广东之实力,被北洋军阀消灭岂不是早晚的事!可见“联省自治,和平统一”只不过是陈炯明的一厢情愿罢了!
北伐战争开始后,摧枯拉朽般以两年时间,击破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击败奉系张作霖,使各省军阀如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相继加入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孙中山先生武力统一政策的正确性。
与苏联关系
二人的分歧还体现在对苏联的态度上,孙陈也是大相径庭。陈炯明也偏左,比如允许共产党小组公开活动,聘请陈独秀为教育部长。但对苏联的无理要求一口拒绝。
孙中山(略去部分内容)
苏联随即鼎力相助,派出鲍罗庭协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同时派出军事顾问。孙中山先生,也适时推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
矛盾激化
中山先生对陈炯明的一系列做法非常生气,陈遂避居惠州。
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邓铿遇刺,两天后身亡,双方互指对方为凶手。此事成为冲突加剧之导火索,粤军分裂已不可避免。笔者已有文章介绍,此处就不赘述了。
这时又出了另一件事,对事态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1922年6月2日,北洋政府的徐世昌迫于压力,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辞去总统一职。
其实这本与广东革命政府八竿子打不着,坏就坏在,孙中山先生以前的承诺,即只要徐辞职,他会同时辞职,并解散广州临时政府。
这时,徐世昌已辞职,社会各界都希望孙履行诺言,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蔡元培,胡适等200多位社会名流纷纷敦促孙辞职,弄得中山先生很是被动。可见承诺是不能随便下的!
其实北洋政府是排排坐,吃果果,轮流做庄而已。广东革命政府若也今日取消,明日再立,那还有何威信可言?革命形势本就岌岌可危,哪经得起这般折腾!
这是国民党中有识之士懂的道理,可为舆论裹挟的广大民众不一定懂,那些自视清高的所谓“名士教授”也是晕的不行!
孙中山先生的行为也激怒了一个广东的“明白人”,他就是陈炯明手下的大将叶举,他决心用武力驱逐孙。随后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事件。

孙中山图片
炮轰总统府
据记载陈炯明得知消息大惊,派秘书持亲笔信赶到广州,劝叶举不可鲁莽造次,否则自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叶举反感陈对孙的过分软弱,将信丢在地上,不予理睬。
1922年6月16日,叶举随后派兵包围了孙中山的总统府,目的是逼孙下野,并无意伤孙之意,就派人事先进行了通知。叶对着总统府的空中打了三响土炮,总统府卫队自知不敌,短暂交火后,遂拥孙中山先生换装,上了永丰舰。此事件又被称为“六一六兵变”。
冲突约造成粤军伤亡30余人,总统府卫队伤亡10多人,些许财产损失及民众伤亡。各种史料记载略有不同,但伤亡总数均在百人以内,考虑到总统府卫队只有50人左右,这个数字还是可信的。
孙中山撤出总统府后,叶举在广州城张贴布告曰:“国会恢复,护法告终;粤军将士,一致赞同。请孙下野,表示大公;诸色人等,安居勿恐。”
叶举的鲁莽之举让广东时局陷入一片混乱。叶便急于6月20日在文澜书院召集大会商讨解决办法。当天叶举为避风头未到会,由参谋长徐军鹏做代表,孙中山方面以汤廷光总长为代表。在各界人士极力调解下,广东时局一度缓解,陈炯明也在粤军众将领的戴拥下回到广州,重掌广东军政大权。
孙中山先生远赴上海,推出三大政策,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初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一次东征,叶举部队在平山、淡水被东征军打败,叶举遂弃军逃往香港,经香港再遁往天津,1927年退出军界。
第二次东征,陈炯明部队彻底被击败,陈遂逃至香港隐居,直到病逝。
相传在中山先生在世时,国民党内不断有人为二人说和,那个有名的和事佬吴稚晖甚至又下了跪。孙中山也未赶尽杀绝,只是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坚决不写。不久,孙中山先生北京病逝,二人最终没有再走到一起。

永丰舰即中山舰图片
不论是国民党史料,还是我党正史,均将陈炯明列为“六一六兵变”祸首,对此陈炯明在世时颇有微辞。
其实笔者看来,陈炯明既为秀才,岂会不知春秋“赵盾弑君”的典故。
昔者,史载赵盾弑其君夷皋。赵盾不悦。史官董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很好理解吧!
他陈炯明事发时不在广州,但在惠州,并并离开广东。罪魁叶举是其部众没错吧!事后陈回到广州任职,并未追究叶举之责,说明什么?反不讨贼,则志同!所以说陈炯明并不冤枉!
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中国,陈炯明、叶举这种公然举兵以下犯上的行为,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自然难以令人接受。

叶举图片
后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炯明不甘寂寞,还发表《敬告国人书》攻击我党,说:“目前心腹大患,尤非较轻于日寇,共产党遍布南方各省,随时皆可乘机爆发。”他还向国民党建议“宁任外交,收复失地,粤任剿共,巩固后方”,和当时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互相呼应。国难当头,还不忘反共!简直是反动之极!
其实要说陈炯明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广东,陈炯明以严禁烟赌而著称。
赌博的恶习在广东由来已久,清政府还把赌税当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若禁赌无疑要砸掉大小赌商的饭碗,要截断官府每年几百万两的滚滚财源,所以禁赌面临着很大压力。不过,陈炯明做得非常决绝,定期一律禁绝,不留任何余地。
自1920年12月1日禁赌章程生效后,广州市面上几乎没有一家赌馆。为此,广州学界发起了为陈炯明铸铜像的计划,以纪念禁赌的成功。1921年广州建桥,取名陈公禁赌纪念桥,镌禁赌经过事迹于桥边石柱。可见当时陈炯明的禁赌行为深得人心。
尽管在政治上存有争议,但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陈炯明却是可圈可点的。他不仅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生活上也相当严谨,常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陈炯明病逝前一直隐居香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要求日人归还东北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当时经济窘迫的陈炯明则在支票上打叉退还。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的寿材下葬。一个曾经的一省之长,竟然如此穷困,这是非常罕见的。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这个政敌:“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还有一点需要提下,1925年10月10日,陈炯明派代表参与美洲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一事。会上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参政党之一。
1949年10月1日,陈其尤等致公党的代表以及致公党元老司徒美堂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时刻。

陈炯明墓
陈炯明病逝后,因无钱购地安葬,灵柩暂寄香港东义庄。后旧部叶举发起集资,民国名人徐傅霖为作《陈竞存慕捐启》,向全国海內外华人发起募捐。时任广东要职的陈济棠鼎力支持,惠州籍乡亲各界热心赞助。1933年底购得惠州西湖紫微山地,为陈炯明营造墓园,并于当年兴工,于1934年底竣工,1935年4月3日陈炯明灵柩得以归葬惠州西湖紫微山。
陈炯明墓,是民国时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约3米,俯视西湖。1990年,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州市人民政府斥资2100万元,于2012年4月启动陈炯明墓园修缮工程,对墓冢、墓碑亭进行修复。
如今在紫薇山下,建有陈炯明史料馆,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分两层,陈列内容分为家世与早年生活、参与晚清革命、督粤与反袁、漳州护法、讨桂治粤、兵变与兵败、创建中国致公党等7部分。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为人民做好事,哪怕是一点点的好事,历史也不会忘记!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可联系。内容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