邈远的历史
邈远的历史
史摘
邈远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历史”一词做了如下定义:一、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二、指过去的事实;三、指过去事实的记载;四、指历史学。这四个解释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时空的逝去。从造词的角度来看,“历史”一词由“历”“史”二字组成。历,通“歴”,形声,读“立”,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历,过也。——《说文》。从词性看,作为名词,可以引申为:经历过的事情,如学历、病历、简历;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如阳历、阴历、农历;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表,如日历、挂历、天文历。作为形容词,可以引申为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年、历代、历次。作为副词, 引申为遍,一个一个地,如历访各校、历试诸方,均无成效。史, 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
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继而引申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如历史学、近代史、世界史,经史子集的史部。从两字意义来看,历史指的就是记录下来的过去时空。结合古今多义,我们可以这么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历史就是那东去大江,川流不息,浪淘不尽,逝水不回。
《大学》开篇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存在来说,都有一个起点。比如我,作为一个具体生命体,我的起点是公历1997年9月16日,阴历丁丑牛年中秋日;又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点是1949年10月1日国庆日。历史的起点在哪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不相信宇宙会如神话“主说要有光”“盘古开天地”那样凭空产生,但我确信在一个极其遥远甚至无限远的过去有那么一个起点, 自那之后,宇宙成之为宇宙,地球成之为地球,世界有了光,天地始相隔,银河星野垂,曜日万物生,宇宙有了历史,地球有了历史。
我们所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只不过是我们银河系中上百亿颗恒星中的一颗,而银河系又只是整个宇宙几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头顶上的星空灿烂了已不知多少亿年。如果单从数量角度做一个类比就是,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得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如果对太阳系有所了解的话,从体积角度看,地球其实是挺袖珍的。从地外视角看,所谓的大洲不过是点缀在蓝色水球上的浮岛。而人们则拥挤在这几片土地上世代繁衍,春秋交替,文明更迭。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所谓的沧海桑田、沧海一粟,其实不是夸张,对地球、宇宙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一粟”之“小”的地球上现在挤着70多亿的人口, 还有有灵众生,上演着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不谢幕的舞剧。个人之于茫茫人海来说也是沧海中的“一粟”。这就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想到这里,我见之于宇宙,渺小更甚于尘埃。人生来平凡,人生来短促,白驹过隙间,青丝化成雪,卑弱之感油然而生,如蝼蚁,如雀蝉,如朝菌,如蟪蛄,人至小至微,宇宙至大至久,在小大之辩中,卑弱之感油然而生,一度怀疑自我,一度怀疑世界,很难不让人妄自菲薄。既知天高地厚,又知己身之微,自己在自我界限竟会发生一瞬模糊,发出哲人三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去往何方?我悸动不已,自观心中天地,竟有黄粱一梦之感,所谓的虚无主义应该是如此诞生的,人生虚无,历史也虚无,这却是坚决要不得的。《赤壁赋》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生命固短,贵如秦皇汉武也欲求药长生;为人固死,虽为乡愿小人同样贪生畏死。抗拒死亡,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如此来看,死亡是众生的一大不幸,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也就很不容易做到了,面临死亡有万般表现也是一种理所当然了。死亡需要敬畏,敬畏死亡就是敬畏生命,生命的可贵之处也就在如何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即其人其史。遭受宫刑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血染革命的谭嗣同说:“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们俩用坎坷崎岖的人生给出了作为的人自己的回答。短暂的生命由于生命过程中足够多的积淀获得了质的迸发升华,灿若星辰,光耀后世,这就是长生。自古以来,寿终正寝,能够长寿,实是人生之大喜,万灵之大幸。蝼蚁遁土通千穴,雀蝉啼鸣唤春秋,天之生物,各司其职,各得其位,缺一不可。何谓长寿,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是长寿,何谓长生,古今名贤、迭代子孙,可谓长生。如果说“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的香火绵延是长寿之极、长生之始,那么,庄子的“万物齐一,死生同乐”,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天下”,苏子的“物我无尽,取用不竭”,不得不说是长寿长生的一大境界,是脱胎于芸芸众生的灵妙智慧,是纳芥子须弥于胸怀的开阔视野,更是和合天地万物于一体的至诚生命。
那么,人的起点在哪里?人不是超自然的存在物,它的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地球发展的初期阶段可能在 60 亿年之前,到距今 46 亿年前形成了地壳,可暂时把这看做地球的起点,地球的历史由此开始。从这时开始,地球的历史可分为五个代,即:太古代(约 46 亿年前至 25亿年前)、元古代(约 25 亿年前至 6 亿年前)、古生代(约 6亿年前至 2.25 亿年前)、中生代(约 2.25 亿年前至 7000 万年前)、新生代(7000 万年前至今)。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中,即原生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在整个动物界中属于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包括所有古细菌和真细菌和很多原生生物,如变形虫、草履虫、衣藻、酵母菌等。尽管人们历来都认为这种原始的生物与非生物有着质的区别,但现在的科学家已不在接受这种将生物与非生物截然分开的观点,而把生物看做是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的。他们按照组织的分类等级标准将所有的物质加以分类;无机物就是在这一组织的某一等级转变为有机物的。具体理解的话,电子、质子和中子这些基本粒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再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
生物又从低等级不断地向高等级进化:由微生物进化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继而进化到无脊椎动物,如水母、蠕虫;最终进化到脊椎动物。
到元古代的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的生物。到古生代末期,出现了生活在水里的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些原始的脊椎动物后来发展成鱼类。这些脊椎动物和其旁系中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及植物一起,约于 3 亿年前开始成功地适应陆上生活。最早适应陆上生活的是两栖动物,随后是史前时期的大批爬行动物,接着是鸟类,最后则是哺乳类动物。在这个过程中,鱼类分化为许多分支,其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分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在中生代特别繁盛,其一部分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恐龙。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中生代也已出现了。
人类起源于新生代。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第三纪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哺乳类动物在生 物界占据统治地位已达 6000 多万年,在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 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起点。
从动物进化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人属于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从最宏观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在第一大里程碑式的转折之后,所有的生物种类都能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 择的方式进化。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一点在气候变化剧烈的更新世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我想问,在混沌初开的世界中,第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偶然碰巧还是必然结果?夜幕挂满星,瑰丽灿烂,难道只有地球一颗生命孤岛,这是一种智慧生命的终极孤独,只能上下求索,星河远航,静待回音。我深信在宇宙其他的未知地界有着其他生命之花盛开。
写到这里,一幅天地初开、万物相生的光阴图卷在脑海缓缓展开,心泉不禁涌出先贤圣言,首先是道家《道德经》中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几句紧随其后:“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这些经典的注解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在此不再赘述。但从直译来看, 这些古语虽然朴素,难道不是古今之间的一种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直击本质,意有所指?在农耕文明的始创时代,古哲先贤能有如此见地,实在是不得不让我极想憧憬那个风云激荡的争鸣时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全球通史*第七版*上卷》,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读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