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的由来,河北施姓的由来?
方姓的由来,河北施姓的由来?
河北施姓的由来
施姓的来历:1、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3、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词典》记载:方氏系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其同姓族人纷纷外逃,以避株连,因而有改称施氏者。“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因而也有为方氏者。施姓的迁徙传播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
有谁知道施姓的历史由来呢
施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 《姓纂》是这样说的:“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由此可见,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干脆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编辑本段姓氏源流百家姓施(Shī)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来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
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南宋还有濠州人、抗元名将姜才;明代有瑞安人、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江苏扬州人、书画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如皋人、女书画家姜宜,善墨兰及竹石,工诗;钱塘人、画家姜思周,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象山人、乾隆进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姜桂题;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当代有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姜东;国学大师、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姜亮夫;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姜立夫;浙江苍南人、数学家、拓扑学家姜伯驹;祖籍山东烟台的国家特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祖籍河南郏县的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姜智元;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生态学家姜春云;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等。
4研究考证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