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说课稿一等奖(观潮说课稿10分钟)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观潮说课稿10分钟)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洋文化研究述评与思考”以浙江为例谈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2006cb41005),已结题。参与国家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述评与思考”以福建为例谈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2006cb41005,已结题)。
《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薰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薰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 *** ,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蒐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蒐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 *** 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 *** ,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怎么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的时候是在北京但是后来迁到合肥了,本来成立的时候据说是为了像中国科学院输送研究生和博士的,但是后来迁到合肥去就慢慢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它的科研实力还是很强的,虽然合肥这个地方不怎么样。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以前它只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因为要开始招本科生了才更名为大学的,今年是第一届招本科生,全国只招300人,待遇媲美研究生,一心做科研的人去国科大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985工程”)重点支持的九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唯一支持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成立于北京.在学校成立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国务院科学规划的聂荣臻元帅代表中央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给以严格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训练,迅速掌握业务知识,以便在一段时间内使祖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兴的科学部分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创办的”,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大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她的成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她的活力,受到 *** 同志的高度评价:“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她的质量,曾令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的称赞:“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
她的未来,受到了 *** 同志的亲切关怀:“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
她是一所始终高举科学技术大旗的大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科学技术”深深地烙在她的名字中,不再重复设置传统工业和制造业的学科专业,而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在前沿科学、高新技术以及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和创新性研究.是一所打破传统“工科”和“理科”界线、提倡“科学”与“技术”交叉、融合的大学.
她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大学.“创新”是她的灵魂,“勤奋”是她的本质.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全国第一个尝试“前期不分专业后期自由选择”的教育模式、全国第一个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实行“创新性”教育的大学.
她是一所“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精品”式大学.不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以16位院士、480位教授和910位副教授为核心的精干的学术队伍,所创造的科研业绩,使科大始终名列全国高校前列;她在纳米科技的研究业绩位居世界第二.她仅有8000余名的本科生、4000余名研究生,却在国内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的两位少帅、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中国“龙芯”研制的关键骨干等一批精英,毕业于科大;历时十年的“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CUSPEA)”入选者中,科大的学生占四分之一;国际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中,记载着科大校友的业绩;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出自科大学子之手;被誉为“地学界的诺贝尔奖”--Macelwane奖、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材料科学研究研究生奖”的多位得主毕业于科大.2002年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冠亚军均被的在校本科生所获,科大学生还包揽了该年度哈佛大学物理系提供给中国留学生的四个全额奖学金名额.每年,毕业生的75%--80%进入国际著名大学或国内外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
她是全国各地有志青年腾飞的起点.每年,来自全国的优秀中学生汇集到这里,每年又有一批毕业生从这里腾飞,飞到祖国各地,飞到海内外,带着母校的期待开始远航.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在中国科大,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师者不会讲课,院士也要靠边站。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生基础课或者骨干课的教学任务。“不要以为基础课只是简单的普及知识,对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一、二年级。因为基础打得好不好,很可能直接决定学生将来能够走多远。”
程福臻教授是国家级名师,也是我国电磁学专家,除了在国外进修交流,这几十年他从来没离开过本科生的讲台。“1800”,中国科大师生和钟情于此的考生及家长都知道这样一个“中国科大恒数”,它就是连续多年来,中国科大本科招生一成不变的计划数。
2001年,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大的本科生从原来1300人增加到1860人。当年,校方就明白了扩招带来的后果:一是学生自习的地方紧张,二是任课老师排不过来。
时任校长朱清时说:“每所大学都应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20~30名学生,学生和老师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如果是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老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机会。”
此后,中国科大的新生人数再也没有增加。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一直保持在1800人左右。这个数字也被戏称为“恒数”。中国科大正是因为常年都能坚守这样的一个“极限”,才使得精英教育得以实现。
“你们不是来学某个专业的,而是通过这个专业来学习读书的 *** 。要尽量把基础打扎实,不要想这样读有没有用。”刚进中国科大的门,老师就这样给学生打“预防针”。中国科大所有专业,包括少年班和精英班,都很少专业课,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在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
中科院院士吴奇先生说:“在学校读书时,老师说,中国科大学生需要的是加速,不需要初速。如果上很多专业课,初速度比较大,毕业后正好做这一行的话,上升就很快,但后劲却不大。”
当大学越来越沦为“职业技术”教育场所时,中国科大仍然坚守教育的本源。上大学不是学一门糊口谋生的手艺,而是要训练科学读书的 *** ,训练一种思维 *** 。这样今后才可以做到厚积薄发,可以适应不断前行的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中国科大对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有媒体说中国科大的毕业生很多都会转行,没错,但他们只看到了一点,并未看到中国科大毕业生在新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科大的基础宽厚扎实,并且强调学习 *** 和思维 *** 的训练,带给学生的是“加速度”,而非“初速度”。这恰恰是令人一辈子受益的。在中国科大,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为教育让路。20世纪80年代,当许多高校涌起下海潮时,中国科大便对所有师生颁布禁令:若要下海,就要离开学校。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鼓吹教育产业化时,中国科大也并未随波逐流,不愿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增加学生负担。
这一系列的举动,并非是中国科大特立独行以哗众取宠,只是其坚守教育本源的心态写照罢了。
要名有利清華北大,不要命讀科大。中科大是共產黨辦的第一所大學,是一所真正為國家搞科研的大學,是被美國認可在中國最好的最信任的大學。前些年還可以收到各省的高考狀元,近年來是由於地位偏僻,熱中經濟,中科大已經不能收到各省的狀元了。在中國只有中科大的人,還在埋頭讀書,埋頭搞科研,默默無聞在那裏種地。中科大才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