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有多少种思维形式?#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医疗的独特诊疗手段。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分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的临证资料,通过综合分析 ,弄清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概括判断是何种病证。
中医临证时常用的辨证方法大约有如下几种:
1,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辨证论治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在各种辨证的方法中。在诊疗过程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气血津液辨证:是八纲辨证在气血津液不同层面的深化,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补充。
(1),气辨证:《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所以因气生病也较广泛,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脱、气闭。
(2),血辨证: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通过脉管布达全身。受寒热虚实的因素可造成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两者互有影响,常有气血同病。故常会出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隨血脱等。
(3),津液辨证: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生化输布和排泄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代谢。津液病证一般分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
3,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八纲辨证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最后都落在脏腑上。脏腑的辨证主要是脏病辨证,及脏腑兼病的辨证。
4,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病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5,卫气营血辨证:中医温病辨证基础之一,卫气营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卫与气是人体的功能活动,营与血是营养物质。卫气为阳,营血为阴,卫主表气主里,卫是气的浅层。营为血中之气,故营为血之浅层。卫气营血就是代表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层面辨证。
6,三焦辨证:三焦所属脏腑的病证变化,标志着温病发展不同阶段。上焦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热病证,所以足阳明胃经病证多为极期阶段。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多为肝肾阴虚之证,属温病的未期。
7,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对经络及其相关联脏腑在病态下的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病位、病因、及病机。这是辨证论治的组成部分,切莫掉以经心。
通过上述系统的辨证,才能得出病邪的证型。根据症型才能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