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之——西山晴雪
燕京八景之——西山晴雪
那天在香山顶转一圈,不走回头路,从北边的路下山。这边的路比较陡。
下到这里离开索道路,往南下去,这一溜台阶,下来膝盖就开始疼了。
沿台阶往东,路边是“西山晴雪”碑,大名鼎鼎的燕京八景之一呀,现在碑罩了玻璃罩子,反光太厉害。
此景应该是,下雪以后的晴天爬到这里,一览西山雪后景致。历史上改过三次名,金代为“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代又改称“西山霁雪”,到清乾隆改回代元代的名字——西山晴雪。
燕京八景应该是起于金章宗明昌时,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当时称: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元代《一统志》所记载的"燕山八景"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秋波;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睛波;琼岛春阴叫琼岛春云;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清初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中叫“燕京八景”,其中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并按此在各处立了碑,乾隆还都题了字,碑上各刻其七律诗一首。
看着现在西山晴雪的碑应该是当时的原物,这也是我第一次拍这碑的照片。
细看碑身,无一不精。不愧为皇家水平。
后面是乾隆题的诗。乾隆曾经有两首西山晴雪的诗,刻在这碑上的是第二首——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 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乾隆当年到处题诗,其实没有几首是他自己写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御用文人之作,署上他的名字而已。不过客观地说,其字写得还是不错的。
看完碑接着下山。过栖云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