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的布袋戏,是如何焕发二次元生命的?

中老年的布袋戏,是如何焕发二次元生命的?

为了写年度动画电影和TV动画的盘点,照例来到B站等几个视频网站学习,在一众9.5分的国漫中,霹雳布袋戏到时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我对霹雳布袋戏不是非常了解,只是感觉这是小时候家里长辈们爱看的。

今天,霹雳布袋戏到底有什么魅力,引得无数年轻一代频频入坑呢?

01

霹雳布袋戏的前世今生

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中国港台地区的音乐迎来了一个大丰收时节,金曲层出不穷,MV等创作手法也颇为可圈可点。实际上在之后发现,其实这些神曲都是翻唱自日本歌坛,当时的中岛美雪、中岛美嘉等人,可以说养活了整个港台乐坛。

然而在同时期的演剧艺术中,同样有着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以它或大气磅礴、或幽怨缠绵的古风配乐、古色古香的人物服化道、曲折的江湖武林剧情以及独特的诗号,为后世的无数江湖类作品提供了最初的艺术构思 。

熟知它的朋友,会在浏览了古风歌曲、古装剧后惊觉处处都是它的影子,而不了解它的人,如今也逐渐的接受了这类虽然小众却艺术造诣极高的一门独特艺术体系。

它就是霹雳布袋戏。

布袋戏起源于17世纪的福建泉州,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属于中国传统偶戏中傀儡戏的一种。布袋戏改变了传统傀儡戏中实心偶体、悬丝操作的表演形式,将演出中所使用的布偶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且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操偶师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

老式布袋戏

传入台湾后,随着台湾社会独特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布袋戏逐渐衍生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和表演模式。经过长年发展,以北管戏曲配以章回演绎小说的戏出的演出形式,在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全台湾同时存在六、七百个剧团的演出。

若说布袋戏在台湾的发展占着娱乐市场空缺的天时和闽南系语言文化的地利,那云林的黄家三代人则是故事中的人和。

黄海岱先生

黄海岱是当时台湾最大的剧团五洲园的掌舵者,创立了剑侠布袋戏风格,被誉为“布袋戏界通天教主”。

而其子黄俊雄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开创了金光布袋戏之一流派,更是做出了一个大胆尝试——将布袋戏也搬上电视。

黄俊雄先生

1970年3月,黄俊雄制作的《云州大侠史艳文》系列布袋戏登上电视舞台。这部剧目播出后立刻轰动了整个台湾,连续演出583集的演出,创下了当年台湾电视节目最高收视率97%。

而由黄俊雄的两个儿子黄强华职司编剧、黄文择统筹口白创作的“霹雳系列”作品,围绕着三大主角清香白莲素还真、百世经纶一页书、刀狂剑痴叶小钗为主线,众多复杂支线而衍生发展的天下武林故事,从1984年的第一部作品《霹雳城》到今年的《霹雳天命之战》,已经制作了超过2000集、横跨26部作品。

1984年,黄俊雄的儿子黄强华和黄文择创造了《霹雳城》,内容依旧围绕史艳文、藏镜人等人展开。从1985年开始,音像市场的繁华也影响到布袋戏市场,黄氏兄弟开始制作霹雳系列录像带卖出。

直至1988年《霹雳金光》诞生,新人物素还真横空出世,代替了史艳文成为了霹雳系列的主角。自此素还真叱咤风云三十年,成为当之无愧的霹雳一哥。《霹雳金光》也标志着霹雳系列的脱胎换骨独成一派。

由于和发生了理念上的分歧理念分歧,黄俊雄将史艳文等人的版权交由黄立纲创作金光布袋戏。而黄文择的双胞胎兄弟黄文耀则创立了天宇布袋戏系列。加上黄文择继续经营的霹雳系列,自此黄氏布袋戏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产生。

这样一个写了34年、长达两千多个小时的故事,是如何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奠定了霹雳在布袋戏领域难以撼动的地位?

霹雳给我们的答案是创造一个世界。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画板,儒释道三教为基色,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绚丽多彩的仙侠江湖。”有人这样高度概括道。

这个江湖里有刀光剑影,有快意恩仇;有毫无保留的爱,也有不留余地的恨;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霹雳之所以成为如今的霹雳,一靠黄文择以千锤百炼又收放自如的“口白”虏获观众的听觉,二靠负责编剧的黄强华不断推陈出新,给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想象。

霹雳董事长黄强华

作为一部连演三十余年的马拉松式剧目,霹雳人物多如过江之鲫。而现有的故事中出现的一千多名人物,所有的口白全部由黄文择一人完成。“一人口白”这是布袋戏传统中独具特色与魅力之处。

黄文择

在单集剧情中可能多达的几十个的出场角色中,黄文择需要在不同角色间迅速切换,突出人物专属的音质,同时也要转变情感,通过语调和感情的变化去诠释人物的内心。三十多年的口白,更是为其赢得了“八音才子”的美名。

黄文择的口白为霹雳的王国筑造了一道坚实难以逾越的高墙,号称“十车书”的黄强华则是率领着编剧团队在王国中建筑山河。

霹雳的一部剧情往往有三四条主线并行,各方势力轮番登场斗智斗勇,并在最后汇合形成高潮。

以剧集的发展带出故事主线情节然后发展出新角色,再用特定角色的视角呈现出完整的故事脉络。剧情上重点人物交叉剧情把主线剧情连接得连贯、通顺起来。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系列都能独立成章但是又相互呼应。

资深编剧柳月卿曾说“虽然不免掺杂天马行空的玄奇幻想,总不脱人生俗世的遭逢领悟,布袋戏以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独特方式,表演众生相而已。”

然而无论霹雳的故事如何跨越三界超脱五行,人物的造型又是如何光彩照人或是三头六臂,在展示剧中的爱恨情仇等人间化的情节时,霹雳中的人物始终不曾脱离人类心理和社会的真实投射。

02

怪奇造型、语言不通却仍旧成功

拍给中老年观众看的布袋戏,为什么会受到二次元人群的关注?

原本作为迎神酬神祝寿表演内容的布袋戏,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获得了新生,现在布袋戏的主要创作者集中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由操偶师操作约1米高度、身着华服人偶,以闽南语为主要配音的表演方式,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画板,儒道释三教为基色,描绘出一个仙侠江湖的绚丽多彩:有苦修得道的高人,有意气风发的剑客,有痴情执着的情种,有豪气干云的情谊,也有阴谋诡计,魑魅魍魉,言辞机锋,底牌尽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幻想世界,亦是成年人心目中的江湖。

关于为何会“入坑”布袋戏,众多“道友”各有各的理由:片中出现的诗词、俚语和歌赋对中国经史子集诗词文化的深刻运用,令人荡气回肠的配乐,操偶师、雕偶师对传统手艺的展现,配音所带的节奏、韵律对角色情感的展现等等。

归结起来,布袋戏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是制作者的用心程度,简而话之则是“匠人精神”,很难不会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在古风市场繁盛的今天,不管是清宫斗宠,还是武侠江湖,其中对古风以及江湖元素的运用,已经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要说审美意趣在线、仿古之恰到好处者,恐怕《霹雳布袋戏》仍旧是首屈一指的地位。

布袋戏的内容展现仍旧过于“硬核”,有不少“萌新”难以坚持成功“入坑”,以至于能够感受布袋戏精妙底蕴的只是小部分用户。更多的年轻人则是通过布袋戏的同人文化成为中度或轻度粉丝

布袋戏中度粉丝则是同人二次创作,让更多二次元用户入坑。

二次元中更多的布袋戏粉丝,有可能是看了其他道友制作的武戏片段而入坑,有可能听了布袋戏的配乐入坑,还有可能是看了其他资深道友创作的同人文后对正剧感兴趣而入坑。这批道友看过的剧集不如重度粉丝多,对他们来说深入布袋戏的最大的问题还是闽南语配音,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会妨碍他们继续观看布袋戏。

而布袋戏轻度粉丝仅是Cosplay布袋戏角色,让人偶有了大批二次元粉丝。

布袋戏人偶美型、华服的特点是Cosplay爱好者的最爱,这种二次创作让大量二次元用户接触到布袋戏角色,特别是腐女们对其中大量美型男性角色是没有抵抗力的。

绝大部分从这个点切入的二次元用户,大多停留在对布袋戏人偶的喜爱和了解上,并不会太多关注布袋戏剧情,属于浅层次的粉丝。

霹雳布袋戏疏楼龙宿COS

布袋戏在二次元和三次元里是两种待遇,三次元的道友大多只能独自欣赏布袋戏,毕竟要安利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身边其他朋友,是难上加难。而在二次元世界中,通过二次创作,布袋戏文化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扩散。

03

布袋戏市场的创新

传统文化偶然间被90后、00后们关注到,台湾布袋戏公司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市场。以本身特色与时下流行的二次元建构联系,是如今的霹雳尝试的方向。

比如,霹雳推出了“偶动漫”的概念,并制作了3D电影《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谜》。而真正让布袋戏为中国大陆二次元观众所熟知,当属与日本著名脚本家虚渊玄联手打造的《东离剑游记》。

《魔法少女小圆》、《Fate/Zero》所产生的巨大的致郁“光环”和霹雳“出场教做人、三集领便当”可谓相应成辉。当霹雳与虚渊玄正式公布合作时,视频弹幕一片“求不全灭”的哀嚎,大大吸引了未曾了解过霹雳的观众的兴趣。

《东离剑游记》总播放量1062.5万,追番人数32.7万,弹幕总数31.6万,9.6分的评价,作为二次元观众了解甚少的作品形式,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俗。

而霹雳自身与二次元也存在着天然性的联系。

霹雳中的人物大多有着华美的造型,浓烈的古风,这与cos圈的审美有着高度一致性,而大量cos被霹雳中的人物所吸引,也一步步把布袋戏这个概念推进了动漫圈乃至二次元圈。

另一方面,霹雳的音乐同样有着鲜明的古风气质,在剧集中制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旋律和曲调。不少古风歌手都使用布袋戏中的音乐来填词演唱,如《盛唐夜唱》的填词音乐就是来自霹雳的《五色妖姬》。

另外两家公司都有衍生品,但是受限于自家布袋戏的知名度,霹雳布袋戏的衍生品销量更高,公司每年有接近40%的营收来自其衍生品。在淘宝上也有霹雳布袋戏的官方淘宝店,人偶手办原声碟是销售主力。

霹雳布袋戏三大主角之一素还真Q版公仔

相较于目前的娱乐主流内容形态,布袋戏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近年来观众娱乐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的新时期,仅靠传统的内容模式和商业形态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止住传统内容商业形态在新兴传播模式下的日渐颓势,霹雳国际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内容的国际化和IP化。

所以,在《东离剑游记》之后,内地的动画观众们又将迎来《天生我才怎么用》。这部古装校园轻喜剧布袋戏采用布袋戏人偶+动画背景的制作模式,并不是传统布袋戏动不动就拔刀开打的江湖剧情节,此外人偶形象偶像化,制作采用大量动画背景,和霹雳布袋戏正剧有极大差别,倒是比较符合当下喜爱动漫的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对于这种新形态的布袋戏内容,或许“道友”们一时间很难接受,但是它是一直以来坚持做传统文化内容的公司面对新时代而做出的改变。

其实传统文化和二次元之间其实并不对立,而偶入二次元市场的布袋戏,想通过多方面创新将布袋戏IP推向体量更大的泛二次元用户,这种尝试其实就传统文化而言是值得鼓励的。

今天到这里就结束啦

喜欢我们就点个关注吧

我们超有趣的

HAVE A NICE DAY

SEE YOU NEXT TIME

PEACE~

同类推荐

​质量变成了问题,如何重新定义品质?

​质量变成了问题,如何重新定义品质?

质量变成了问题,如何重新定义品质? 人人都在谈质量,却说不清什么是质量,而要讲清楚什么是质量(品质),先要说明什么不是质量,以及品质不是什么。...

​风华绝代,历代名妓: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风华绝代,历代名妓: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风华绝代,历代名妓: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