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历代名妓: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风华绝代,历代名妓: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是《玉树后庭花》曲,由陈后主为其美人张丽华所作。因其音靡靡,陈国不久覆灭,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亡国之音。此曲早已不存,仅存其词。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陈霸先在位三年去世,皇位传到了他的儿子陈蒨手中。陈蒨死后,陈伯宗即位。陈伯宗只当了两年皇帝,皇位便被他的叔叔陈顼夺去。陈顼便是陈宣帝。
陈宣帝死后,他的儿子陈叔宝继承了皇位。
陈叔宝出生于梁承圣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553年12月10日),是陈宣帝陈顼的嫡长子,为皇后柳敬言所生。柳敬言的外祖父是梁武帝。
虽然身为太子,但是其皇位却来得十分不易。陈宣帝的次子、陈叔宝的弟弟陈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并试图谋划刺杀陈叔宝。宣帝去世后,叔宝在宣帝灵柩前大哭,叔陵趁机用磨好的刀砍击叔宝,击中颈部,但没有造成致命伤害,叔宝在左右的护卫下逃出,并派大将萧摩诃讨伐叔陵。最后叔陵被杀,叔宝即皇帝位,就是陈朝末代皇帝──陈后主。
他即位时,陈朝的大片领土已经被北周占领,北周还对陈朝虎视眈眈,打算将其吞并。因此陈后主即位时,陈朝已经日薄西山。
面对着这样的形势,陈后主不但不思进取,反而整天沉迷于诗文,不理朝政。他非常喜欢诗文,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这些人被封为高官,却不理国事,整天与陈后主一起饮酒做诗。
陈后主还挑选了很多年轻貌美、懂诗文的宫女充当“女学士”,终日与这群人待在一起。他们喜欢作艳俗的诗词,并配上曲子演奏。
陈叔宝的张贵妃名叫张丽华,她原本只是一位宫女,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临朝之际,百官奏事,都让张丽华坐于膝上或将其抱在怀里,同决天下大事。后主对她言听计从。
张丽华(559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
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因“祸水误国”被长史高颎所杀(一说被杨广所杀)。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
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
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
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曲子中的“江令”指的是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也就是今日的河南兰考东,在南朝陈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其曰“江令”,这个人也是官场老油条,他仕梁、陈、隋三朝,官阶极高却不理朝政,在陈时为投陈后主所好,专门给陈后主制作艳词,供筵席笙歌之用,被号为“狎客”。纵观历史,世风都是因这些“狎客”给弄坏的,让多少仁人志士愤懑。
金陵,曾经留下无数帝王官宦与美人妖姬的缠绵故事以及遗忠名流与青楼艳妇的风流艳事。
金陵这个古都,似乎总与偏安与红粉有关。让元代卢挚感慨地写下了这首《金陵怀古》,说的就是陈后主的美人张丽华。
张丽华出身于兵家,因家中贫困,幼年被卖去青楼,她的父亲、兄长都以织席为业。
张丽华才貌俱佳,她的头发有七尺长,而且又黑又亮;她的肌肤像雪一样白,双眼含情脉脉,顾盼生辉。除了美丽的容貌和出众的才艺,她还非常聪明,能够察言观色,而且记忆力也特别出众。
史料《陈书·张贵妃传》说:张丽华“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慧,有神采,进止闲华,容华端丽,每瞻视眄眛,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荐诸宫女,后宫咸德之,竟言其善,又工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置霪祀于宫中,聚诸女巫使之鼓舞。”
完全一个惹火尤物,世间有如此才色绝佳,又精房事的女子,特别那七尺青丝彻底迷倒陈叔宝,哪里还有工夫顾及朝政。

光大二年(568年),时年十岁的张丽华被选入宫当歌妓,皇太子陈叔宝的良娣龚氏(龚贵妃)看她聪明伶俐,便留在身边做侍女。
有一天陈后主来龚良娣这里,一眼望见情窦未开的张丽华,这个长发飘飘的嫩丫头有一种发自秀发的清香,吸引了陈后主。他走过来撩起她的长发忘情地嗅着,这万千柔丝充满刺激,牵动着本能的澎湃。
陈叔宝一见张丽华就喜欢上她,从而得到临幸,于是便怀孕,于太建七年(575年)为陈叔宝生下第四子陈深。
几年之后,张丽华又为陈叔宝生下第八子陈庄。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陈叔宝即位,史称陈后主,这后主陈叔宝即位后,张丽华媚骨惑人,深得后主宠爱,被封为贵妃,龚良娣也晋封为贵嫔,另一个得到陈后主喜欢的是孔贵嫔。
张丽华不仅花容月貌,而且才智过人,能歌善舞,深受陈后主及皇太后柳敬言宠爱。陈叔宝起初因二弟始兴王陈叔陵作乱时受伤,在承香殿休息。当时诸嫔妃都不得进入,只有张丽华一人在身旁服侍。陈叔宝的母亲太后柳敬言仍住在柏梁殿(即皇后的正殿)。而陈叔宝的皇后沈婺华向来不得宠幸,不得服侍伤病,另外住在求贤殿。每当陈后主召张丽华宴游时,荐诸宫女,后宫咸德之,竞言其善。

至德元年(583年),陈叔宝封与张丽华所生之子陈深为始安王。陈深因母亲张丽华受宠的缘故,特别受到陈叔宝的钟爱。
至德二年(584年),陈叔宝在光昭殿的前面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三阁高几十丈,房余数十间,其窗牖、栏杆等都用檀香木,上饰金玉珠宝,外面施以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奇珍异宝,装饰的极为奢华。
陈叔宝自己住在临春阁,张丽华住在结绮阁,龚、孔二贵嫔住在望仙阁,都有复道可以互相往来。陪伴陈叔宝的还有王美人、季美人、张淑媛、薛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
陈叔宝建此三阁只图自己享乐,耗尽了国库,弄得怨声载道,是他亡国而躲入胭脂井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四首《三阁词》,来总结陈叔宝的亡国教训:
其一: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其二: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其三:沈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其四: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这四首诗,描绘了陈叔宝从建三阁到覆灭的全过程。建阁是因,灭亡是果。女娇多而生愁,北兵已大军压境,宫内还在浪语悠悠,哪有不亡国不投胭脂井之理?
陈叔宝以通晓文学的宫人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每次引来宾客、与妃嫔游宴时,便让妃嫔和女学士以及狎客共同写作新诗,互相赠答。
挑选出其中文词特别艳丽的,作为曲调,配上新的乐曲。选出的有容色的宫女数以千百计,让她们练习好后歌唱,分开乐部陆续进行,借以互相取乐。
此外陈后主更把中书令江总,以及陈暄、孔范、王瑗等文学大臣一齐召进宫来,饮酒赋诗,征歌逐色,自夕达旦。
陈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通音律,又为张丽华作《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等词,皆是靡靡之音,后世常作为亡国之音,还有其名曲为《临春乐》、《春江花月夜》等。大多都是赞美张丽华和孔贵嫔的容貌颜色。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玉树后庭花》,这“后庭花”也是张丽华的保留“节目”,还有《临春乐》《金钗两边垂》等。
曲词中多是软玉温香的句子,如“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之类。如此香艳,陈后主安能不亡国,那里有心情治理国家,关心国家安危,百姓疾苦。就是上朝问政,也要带着张丽华,让这宝贝坐到自己膝上,一同参决朝政,其荒诞又荒唐到如此地步。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迷离的月色下,茫茫白沙、迷蒙寒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忧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
《资治通鉴》里说:“陈叔宝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
唐朝魏征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
至德四年(586年),陈叔宝又封与张丽华所生的另一子陈庄为会稽王。陈庄也是因母亲张丽华受宠的缘故,特别受到陈叔宝的钟爱。
张丽华善于观察陈叔宝的脸色。她很受宫女们的推重,后宫的人都很感戴她,争着讲她的好处。张丽华又精通祈祷技术,假借鬼道来迷惑陈叔宝。在宫中设置各种各样的祭祀,聚集许多女巫,让她们击鼓跳舞。
张丽华才辩敏锐、记忆力极好,看过的奏章,熟稔心头,过目不忘,陈后主不明白时,又能加以指点,人间有一言一事,她必先知,由此愈来越受宠。
当时奏事由宦官蔡临儿、李善度两人初步处理后再送进来,有时连蔡、李两人都忘记了内容,张丽华却能逐条裁答,无一遗漏,张丽华起初只执掌内事,后来才开始干预朝政,又与孔贵嫔勾结,笼络宦官李善度、蔡临儿等,逐渐掌控朝政。
当时陈叔宝对政事十分怠惰,百官的启奏,都要通过太监蔡临儿、李善度呈递请示,陈叔宝倚着靠枕,让张丽华坐在膝上共同决定。蔡临儿、李善度所记不住的,张丽华都写成条款,无所遗漏。因为参与访察宫外的事务,社会上有一言一事,张丽华必定首先知道并且告诉给陈叔宝,由此更加受到特别的宠幸,冠绝后宫。
张丽华恃宠弄权,其族人多因此在朝为官,张丽华不仅姿色美艳,还极有心计,因此陈后主将张丽华抱在怀里或坐于膝上,共决天下大事,张丽华向来喜欢干政,几乎什么大事都会经她的手。
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只由张丽华一句话,便即疏斥。因此江东小朝廷有“不知有陈叔宝,只知有张丽华”之说。
陈叔宝废庶长子,立了张丽华的大儿子陈渊为太子,并还积极准备废掉皇后沈婺华改封张丽华为皇后,因为陈亡国才未来得及。隋开皇八年(588年)隋军南下攻打建康,前线飞书告急,但陈后主竟把急件放在张丽华的床头忘记启封。
而后宫的家人,有不守法度,违背事理的,只要请求张丽华施恩,张丽华则让蔡临儿、李善度先把这件事上奏,而后再慢慢替他们说情。大臣有不听从的,就趁机诬陷他们,说了陈叔宝没有不听从的。
于是张丽华、孔贵妃的权力,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很多得到任用,大臣与执政者也都是随风披靡。太监和谄媚之徒,内外勾结,互相引荐,贿赂公行,赏罚无常,朝廷法纪全被搞乱。
祯明二年(588年),陈叔宝废黜原皇太子陈胤,而立陈深为皇太子。
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派兵攻打陈朝,攻克陈朝的台城。
隋文帝开皇八年三月,下诏:“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诊,在期一举,永清吴越。”于是发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由晋王杨广指挥,进攻陈朝都城建康。
陈叔宝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只顾与张丽华饮酒玩乐,纵欲淫乐,且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虏今来者必自败。”
翌年(陈祯明三年,即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南征之战隋军分道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其中韩擒虎亲率五百名精锐士卒自横江夜渡采石矶,紧接着贺若弼攻拔京口,形成两路夹击,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
当时陈后主惊慌失措,他身边的侍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当时袁宪建议:“臣愿陛下正衣冠,御前殿,依梁武见侯景故事。”(《陈书·袁宪传》)叫他别走,在陈国即将亡国的最后一刻,也要死得威严。但陈后主不理会,只说:“非唯朕无德,亦是江南衣冠道尽,吾自有计,卿等不必多言!吾自有计。”
陈叔宝得知隋军已至,便与张丽华、孔贵嫔躲藏到井里。不久,有隋军兵士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井下无人回答,隋军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方才听到井下有人呼唤,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隋军兵士感到非常沉重,十分吃惊,直到把人拉上来,看见是陈叔宝与张贵妃、孔贵嫔三人同绳而上。后人有感于此,作诗讽刺: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晋王杨广为其绝世美貌所动,欲纳为妃,令留其性命。长史高颎感到担忧,谏曰:“周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娶丽华。”后与孔贵嫔一起被绑赴刑场,遭刽子手斩首示众,首级榜于青溪中桥,享年三十岁。
结绮楼边花怨春,
青溪栅上月伤神。
可怜褒妲逢君子,
都是周南梦里人。
一抹芳魂去了,所以的奢侈与荣华“快乐”了性命,让人反思呀。

据传,张贵妃被俘时,由于井口太小,三人一起挤上,张丽华的脂粉被擦在井口上,这口井叫“胭脂井”。让宋代王元甫留下调侃的诗句:“须知天下窄,不及井中宽”,很精辟呀!
宋叶寘《坦斋笔衡》卷六云:“建康辱井今邻法宝寺,近行宫中,以后主、丽华、贵嫔共缚沉其中,故以辱名。世传二妃堕血泪,渍石阑,故石翳犹如胭脂,祷以香币,以帛拭之,尚有红紫色,坟俗亦称‘胭脂井’,建康二真仙祠,盖张孔二人也。
但是也有人不齿陈后主、张丽华、孔贵嫔,又叫“辱井”。
景阳宫井剩堪悲,
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
浊泥犹得葬西施。
李商隐的这首诗就叙述陈后主宠幸张贵妃丽华,隋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后主与张丽华同入景阳宫井,庸懦躲避,终于双双被俘,遭受亡国之辱的情景。
后常以“景阳宫井”、“胭脂井”为荒淫亡国,吊古伤时的典故。
李延寿在《南史》中提到:张丽华非常聪明,长得好看,神采,善辨论,记忆力非常好,很会做人,也会看人脸色,在宫中十分受宠,且深受宫人爱戴。魏徵等在《隋书》说:张贵妃和孔贵嫔,有倾国倾城之色,非常妖艳。
蔡东藩:张丽华是江南难的美人,和邺下的冯小怜经历十分相似,小怜使齐国灭亡,而张丽华使陈国灭亡,要知道这样的尤物都是祸害国家的,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可以说史书对于张丽华的评价都是不好的,认为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女,如商之妲己。

张丽华这一生,从卑微婢女做到盛宠贵妃,不仅有颜色还有才能,也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如果是说她是灭国妖妃,其实也不尽然,没有张丽华的陈后主还有其他绝色,谁又能确定下一个不是这样呢?有陈后主这样的君王,陈国的灭亡的结局是肯定的。只能说张丽华作为一个推力,加速了陈国的灭亡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