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号称七绝圣手吗(七绝圣手是指哪位诗人)
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号称七绝圣手吗(七绝圣手是指哪位诗人)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是史上七绝写得最好的三位诗人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李白和杜牧,三人堪称“七绝三巨头”。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说到王昌龄同学,真是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啊,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贫困山村 ,父母都是农民,跟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这些大诗人比起来,他可真是一个“三无”人员啊,无权无钱无背景。直到他30岁当官之前,一直都是一边种地,一边学习。
众所周知,古代寒门出贵子是非常难的,因为书籍知识都垄断在达官贵人手中,穷人吃饭都成问题,那还有多余的闲钱去买书啊,所有王昌龄同学能够靠着自己的勤劳耕作,最终考取功名,真的是非常励志的了。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二十三岁的王昌龄意识到一直待在家里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于是跟父母商量后开始离开了家乡,带上干粮和少许钱财,王昌龄同学开始四处游历,希望能够遇到贵人相助。
721年,听朋友说,现在很多皇亲国戚都到嵩山去寻求道法,他就立即前往嵩山,开始学道,希望结交贵人,举荐其做官。可苦守几年,仍然没人举荐。724年,27岁时,实在没办法的王昌龄同学听说国家正在征兵,于是他投笔从戎,开始了他的边塞生涯,希望能在疆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
在边塞期间,王昌龄同学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那首《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去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同学的边塞诗,都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勇往无前的崇高精神。王昌龄同学写出了这两首诗后,瞬间名气大涨,与当时的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边塞F4”,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网红大咖。
虽然有了名气,但王昌龄同学并没有升官发财,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于是,他又离开了军营,继续寻求功名。开元十五年(727年),30岁的王同学终于进士及第,如愿当了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