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思客 - 青锋:建筑的文化内涵-以清华二校门为例
清华思客 - 青锋:建筑的文化内涵-以清华二校门为例
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曾写道:“建筑就像是风车,不会发出噪声扰醒磨坊的主人。”的确,我们身边绝大部分的建筑就像风车一样默默地运转着,我们每天都使用它们,却很少会停下来关注一下“风车”本身。它们安静地完成着自己的职责,谦逊而可靠。
不过,沉默并不意味着无话可说。就像风车,我们提到它时,想到的可能不是用它来碾磨面粉,更可能是荷兰田野中的乡土气息,或者是堂吉诃德勇敢冲锋的对象。建筑不会主动诉说,但是有很多东西已经被砌筑在砖、瓦、木、石之间。如果我们愿意停下来,仔细地审视和阅读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建筑,那么,就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我们并不熟悉,但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清华大学“二校门”。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几乎每一个来清华游览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一张照片,并且记住这个简单而朴实的名字。但是,除了帮助人们实现“到此一游”的愿望之外,这个建筑就没有其他什么意义了吗?当然不是,在这个建筑中不仅有清华的历史,还蕴藏着欧洲文艺复兴建筑文化的经典内容。
清华大学二校门
首先,只需要稍微仔细地寻找一下,就会在二校门背面的石头上发现两个题刻——“1911年初建,1991年校友集资重建。”1911年是二校门最初建造的时间,当时它是清华的主校门,与清华学堂、同方部一样,都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最早的一批新式建筑;而1991年是二校门重建的时间,在校友的资助下这座后来被拆毁的建筑几乎按照原样被重新竖立起来。奥地利建筑师埃米尔·菲舍尔(Emil Sigmund Fischer)主导了1911年时二校门与清华学堂的设计。那么,菲舍尔当时为什么要将二校门设计成这样呢?
实际上,菲舍尔并没有凭空捏造一个新的设计,而是将一种已经存在的建筑元素移植了过来,使其独立成为了二校门。这个元素就是西方建筑传统中极为常见的教堂立面。西方教堂主要起源于罗马的巴西利卡(Basilica),这是一种中间高和宽、两边低和窄的建筑,在古罗马主要用作集会、交易以及审判。当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巴西利卡因为其巨大的室内空间被改做了教堂,由此奠定了主流教堂建筑一千余年的历史原型。在二校门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间的拱门更为宽大、高耸,两边的拱门要低矮很多,这种鲜明的差异是典型的巴西利卡立面构成。而二校门的文艺复兴特征,则主要来自于细节的处理,比如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中央拱门两侧的两对圆柱。将巴西利卡立面与贯穿上下的柱式结合起来,是文艺复兴建筑的重要创举之一。实际上15、16世纪的建筑师做了很多尝试才找到这样一种组合方式。巴西利卡属于古罗马的典型建筑元素,而柱式则是古希腊的典型建筑元素,本来不是同一体系,也难以和谐并存。但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来说,两者都是经典,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理想的方式将两种元素结合起来。16世纪中期,意大利建筑师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在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教堂中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结合方式,那就是在巴西利卡中央拱门两边竖立两对通高的圆柱,既维持了巴西利卡的总体轮廓,也让柱式成为统领整体的贯穿性元素。自那以后,帕拉迪奥的处理方式被视为典范,在欧洲众多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教堂建筑中使用。它成为一种融合了庄重、典雅、神圣与传统的建筑原型。
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立面
很显然,菲舍尔的设计在这一历史脉络中吸收了养分。这当然不是一种盲目的选择,而是希望将类似的价值赋予清华这所新近成立的学校。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校门设计的细节,就可以看到这位建筑师更为深入的考虑。比如拱门两侧的柱子选用了源自罗马的“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16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认为这种柱式简单、朴素,适合用于防御性设施,比如军营、大门等,他还提出,此类建筑应该选用更为粗壮的石头,所以建筑表面会更为粗糙,有着更为强烈的肌理对比。菲舍尔为二校门选用的,正是塔司干柱式。他虽然没有使用粗壮的石块,但是将砖的砌筑处理成一块一块的突起,明显是在模仿石块的垒砌。这两种处理都是为了让校门显得更为威严和坚固,这是古典建筑理论中“得体”(decorum)理念的典型呈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质,二校门成为建筑系讲解文艺复兴建筑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
塔司干柱式以及模仿石块的砖砌细节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种解读是否会显得过于专业化,而不适合普通人。其实阅读建筑并不比阅读文章更为复杂,我们的确需要先学习了解一些词汇才能阅读,建筑柱式、拱门、檐口、立面就是这样的词汇,它们有着鲜明的特征,辨认与记忆都不难。在读懂了词汇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文章内涵,作者可能借由词汇传递某种意义与价值。菲舍尔、帕拉迪奥等建筑师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希望借由特定的建筑元素传递特定的建筑价值,而这些建筑价值则指向文艺复兴、指向罗马、指向希腊,指向这些时代为人们所铭记的艺术创造、知识传统以及人文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塑造了建筑,也塑造了这所我们在其中学习、工作、生活的大学。
一本再好的书,如果我们不去翻开、去阅读,也只会长久地静默下去。建筑也是如此,如果不去阅读,那么它只是一座不为人知的风车。但如果你怀有好奇心,愿意去揭示那些被掩藏在石头与砖块背后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世界。美国建筑师路易·康(Louis Kahn)用这样一句话给予了精辟的阐释——“建筑是世界中的世界”。
作者简介
青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副系主任,《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建筑史、当代建筑设计理论、建筑与哲学、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当代建筑评论。其以历史与理论为背景的学院式评论工作获得建筑师与研究者的广泛肯定。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了《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教材,出版有《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以及《评论与被评论: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讨论》等著作。目前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
声明:本文经青锋老师授权发布。
责编:魏奕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