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有哪些?
古代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有哪些?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图案内容各有其象征意义。它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和黻。
十二章纹的题材由来已久,并不是任意为之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就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生活资源;弓、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猴、华虫(即红腹锦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古人最崇拜的图腾对象;
传说在虞舜时期,十二章纹样就已经开始出现,用画或绣的方法施之于皇帝的衣服上,成为皇帝的权利象征,具有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审美意义。
在周代,有官名“司服”就是专门“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那些烦琐的礼服,就已经开始采用十二章纹样。在东汉初年,章服制度真正确立,以后各代帝王的礼服上都装饰有十二章纹样,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
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是古代君王的专有纹饰,除了皇帝、帝后之外,只应用在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喜欢就关注我吧,每天搜集整理各种有趣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