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是变节向朱棣投降还是早已殉国?浅析明史的错误记载
耿炳文是变节向朱棣投降还是早已殉国?浅析明史的错误记载
前言:耿炳文,濠人(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老乡。早年随其父耿君用一起追随朱元璋起兵。洪武三年四月,以功封长兴侯,世袭。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们,经过胡蓝两案,几乎所剩无几。而耿炳文则是两位成功活到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的元老宿将。此后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耿炳文作为领兵大将率三十万大军出征,与朱棣鏖战于真定。今天笔者就来探究一下《明史》中所记载的耿炳文结局是否正确。
正史记载
清朝编纂的《明史》对耿炳文的结局,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明成祖朱棣
朱棣称帝是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明年的话应该就是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刑部大佬郑赐、朱棣御用打手陈瑛联合弹劾耿炳文僭越,耿炳文随即畏罪自杀。由于《明史》的原始材料一般来自《明实录》,笔者再翻阅一下实录中的相关记载。
(永乐二年十月)甲申,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交章劾奏长兴侯耿炳文不遵礼典,衣服、器皿僭饰龙凤玉带,僭用红鞓。远蹈胡蓝之轨,近循李景隆之邪心。乞正其罪,以是惩逆戒。上曰:“先朝老臣亦为此乎?”命速改之。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
奇怪的是从实录中完全看不出耿炳文是否畏罪自杀,朱棣只是要求“速改之”。而且时间线和《明史》中也对不上,除非《明史》中的“明年”只是一个泛指。那么问题来了,耿炳文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块颠覆历史的墓碑
黔国公沐晟,是朱元璋养子西平侯沐英的次子。沐英死后,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沐春死后由于无子,由弟弟沐晟承袭爵位。而沐晟凭借在安南的战功,在永乐朝获封黔国公。正统年间,沐晟写了一篇《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收录在清道光年间的《晋宁州志》。里面的一段文字足以让人大跌眼镜。
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於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命有司治坟塋,赐临濠山地三百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这里说的“耿公”名叫耿琦。“三十二年”指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侯”即是长兴侯耿炳文。“上”即是建文帝朱允炆。沐晟在这里明确指出耿炳文在真定之战时阵亡,死后朱允炆痛心不已,给予了高规格的墓葬。笔者之前已经指出了沐晟的身份,他在建文元年就袭封了西平侯,而云南军队更是朝廷大军的主要兵源,因此沐晟必然知晓耿炳文的真实死因。
耿琦其人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下这位耿琦究竟是何许人也,堂堂黔国公为什么会帮他写墓碑记?清雍正年间编纂的《云南通志》,对耿琦的身份有过介绍。
耿琦字慎庵,凤阳人,太学生。明初泗国公耿再成孙,都督耿忠子。
这里引出两个人,一个是耿再成,一个是耿忠。这两个人,一个是沐晟的外祖父,一个是沐晟的舅舅。耿再成的身份,是沐晟自己在《墓田碑记》中自己承认的。也就是说,沐晟的母亲是耿再成的女儿,那么耿琦和沐晟之间就是表兄弟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确实值得黔国公亲自出手撰写文章。
我外祖封泗国公耿再成(《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第二个问题来了,沐晟为什么会在文章中提到耿炳文?
耿再成与耿炳文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耿忠入手。由明代定远人黄金所撰写的《皇明开国功臣录》中,记录了耿忠和耿炳文之间的关系。
耿忠,凤阳人,长兴侯之从弟,号耿三舍。(《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七》)
从弟的意思,表示耿忠和耿炳文是同一个曾祖父,也就意味着耿琦和耿炳文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出五服。因此沐晟会在文章中提到耿炳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耿家世系图
但是在《明史》中耿再成是五河人(属泗州),而耿炳文则是濠人(凤阳人)。如果他们是关系极为紧密的一家人,为何籍贯地不同?
猜想一:耿家第一代是泗州人,第二代中耿再成之父留在泗州,而耿君用之父则迁徙到了凤阳。这在元代是很正常的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老家也在泗州,他们一家子也是后面迁到凤阳的。
猜想二:耿家第二代其实一起迁到了凤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耿忠、耿琦的介绍,都称其为凤阳人。但是《明史》中为什么称耿再成为五河人呢?我们还是从原始资料明实录中查找线索。
(壬寅二月)丁亥,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得等闻蒋英等已杀胡大海,亦作乱。杀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文刚等,据其城。...再成字得甫,泗州五河县人。...(《明太祖实录卷十》)
明太祖朱元璋
笔者以为这一切的一切,可能还是因为耿忠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打为胡党。但是我们前文说到耿忠的妹妹是西平侯沐英的夫人,从兄耿炳文则深受朱元璋重用,朱元璋不欲对耿忠背后的家族势力大加株连,因此故意模糊了其父耿再成的籍贯。而且从祖籍来说,将耿再成划为泗州五河县人,也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那么有读者会问朱元璋有那么仁慈,不进行株连吗?说实话还真有。比如武定侯郭英的哥哥巩昌侯郭兴被打为胡党,但是郭英没有受到牵连。靖海侯吴祯被打为胡党,但他的哥哥江阴侯吴良也没有受到株连。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朱棣为何要模糊处理耿炳文的死因?
耿炳文被朱棣奸计所害?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下明实录是怎么记录真定之战的。
(建文元年八月)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众奋击之。 上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夹击,横透敌阵。炳文大败,急奔入城。军争门,门塞不得入,相蹈藉死者甚众。乃自相斮,然后得入,而阖门自守。(《明太宗实录卷三》)
耿炳文于建文元年8月12日抵达真定,然后8月25日与朱棣在真定城下大战失利。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耿炳文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和朱棣有过遭遇。但奇怪的是,耿炳文的副将驸马督尉李坚却在这段时间内因功获封滦城侯。
大名公主,下嫁李坚。坚,武陟人。...建文初,以左副将军从伐燕。及战,胜负略相当,封滦城侯,予世券。(《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靖难战争
双方此前没有交锋的话,李坚凭什么功劳可以封侯呢?而且在真定之战中,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甯忠、左军都督顾成,都指挥刘遂等一大批高级将领被俘。再联想到实录中所写的“适炳文送使客出”,有没有细思极恐的感觉?有没有可能耿炳文此前已经多次击败朱棣,驸马李坚甚至因此封侯。而朱棣在惨败之余大打感情牌,向耿炳文诈降。结果在商谈受降事宜时朱棣突然翻脸,耿炳文被杀,官军领导层被一锅端?
结语:本文通过一步一步的推理,得出耿炳文战死于真定应该属于史实。而朱棣之所以要模糊处理耿炳文的死因,很大原因在于他使用了令人不齿的手段在真定打败耿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