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第2弹:我们的视觉
百科第2弹:我们的视觉
一、介绍
视觉(vision)。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
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是人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
大致我们能够看到世界的原理就是: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人的眼睛可分为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系统两部分。
相关的视觉欺骗试验结果中显示,人所看到的内容,和其本身想看到的内容有关。即会出现潜意识将不想看到的事物强行无视化。
二、生理构造
眼呈球形,由巩膜所包围。巩膜在前方与透明的角膜相接续。角膜之后为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是眼睛的主要屈光系统。在晶体和角膜间的前房和后房包含房水,在晶体后的整个眼球充满胶状的玻璃体,可向眼的各种组织提供营养,也有助于保持眼球的形状。
在眼球的内面紧贴着一层厚度仅0.3毫米的视网膜,这是视觉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在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是布满血管的脉络膜,对视网膜起营养作用。这就是咱们的双眼了全部了。
而视网膜是眼球壁的内层,分为视网膜盲部和视部。盲部包括视网膜虹膜部和视网膜睫状体部,各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是虹膜和睫状体的组成部分。
视网膜是不可再生的,视网膜是颅神经分支,视神经的终末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神经都不可再生,一旦损伤便是永久性损伤。
所以还是适量食用含有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的食物。并且以多种抗氧化剂(蓝莓、叶黄素、玉米黄质、维生素(A/C/E)) + 矿物质(锌)的营养组合搭配日常饮食来综合保护视网膜功能。
三、适应能力及特性
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
相反,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暗适应的产生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再合成增强、绝对量增多有关。
光线通过眼内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基本上与照相机及凸透镜成像原理相似。理论上眼前六米至无限远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经过正常眼的折光系统都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当然人眼并不能看清任何远处的物体,这是由于过远的物体光线过弱,或在视网膜上成像太小,因而不能被感觉。感光细胞是有一定大小的,当两个物点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瞳孔经晶状体折光后形成的像落在同一感光细胞上时,便不能被分辨。
所以理论上我们很强大,只是受制于这凡人之躯。
四、病症
中国人群中近视眼的患病率非常高,而且近视人群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其实,视力衰退有多种原因,其预防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通常人们所说的视力衰退大致分如下几个原因:
1. 不良习惯引起的非职业性视力衰退;
2. 由于年龄上升,眼睛生理机能自然衰退;
3. 遗传原因,家族中有跟近视有关的基因;
4. 由于职业引起,如在各种强光环境中工作。
五、改善
1. 环境光线亮度
对于日常生活中因学习、工作引起的非职业性视力衰退,最有效的办法是注意用眼卫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视力下降和光线不佳(太暗、太亮、眩光、反光等)有关,请及时避免如太暗、偏暗、合适、偏亮、太亮等)环境下工作学习诶。
2.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除病理因素外,大部分视力下降是眼睛调节机能的减退。在不佳的环境光线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发生近视、近视加深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眼睛离视物体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小于30厘米)。
3. 户外活动
多做一些户外的活动,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眼睛会有更多的远眺时间,还可以帮助放松眼部肌肉神经,其对视力的保护作用不言自明。当然了,离开强光线,在户外自然柔和的光线下,才能够摆脱一下烦恼。
来一场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