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伊拉克的萨达姆,为何落得众叛亲离,甚至被国人怨恨的地步?
拯救伊拉克的萨达姆,为何落得众叛亲离,甚至被国人怨恨的地步?
2006年12月,69岁的萨达姆走完了充满争议的一生,十余年后,他最后的一位妻子、情人曼西亚·哈泽尔公开表示了对他的态度。
(萨达姆一家人照片)
作为至亲之人,她仍深爱着萨达姆,但更多的却是敬畏,她公开承认只要萨达姆还活着,她都害怕他,其实害怕的不仅仅哈泽尔一个,整个伊拉克甚至阿拉伯国家都对萨达姆充满了畏惧。
萨达姆,有人称他是“中东枭雄”、“巴比伦雄鹰”,也有人说他是“暴君独裁者”。
“枭雄”之称,是指他出身农民家庭,通过超凡的手腕逆袭成一国之君,在前期致力发展国家经济、关注民生福利、打击贪污腐败,让动荡的伊拉克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甚至能与欧美国家媲美,因此伊拉克被称为“沙漠花园”。
“暴君独裁者”之称,是指他从阴谋篡位到专制统治无不充斥着屠杀和血腥,在国家富足之后,他将伊拉克视为其一家一姓所有,肆意妄为,视人命如草芥,
对内残暴不仁、对外战争连连,导致国内经济凋零,也给人民和各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在统治伊拉克的24年里,萨达姆的政治格言始终体现两个字,就是“暴力”,一旦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么发声者只有死刑一条。
有心理医生曾经对萨达姆进行过分析,认为不幸的少年经历直接形成了他偏执、残忍的独裁性格。
一、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37年,萨达姆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其母为他取名为“萨达姆”,阿拉伯文的意思是 “起来抗争的人”。
在萨达姆出生六个月后,他的父亲的因病去世,不久13岁兄长亦因癌症逝世,因此他的母亲精神变得异常,导致早年的萨达姆被寄养到叔叔家里,一直养到三岁。
不久后,萨达姆的母亲再婚,继父是一个学校的看门人,然而这个继父是个文盲,也不喜欢劳作,
平时对他十分严厉,经常非打即骂,因此萨达姆经常在外面游荡,被称为“街道上的孩子”。
10岁那年,萨达姆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了舅舅。
这位舅舅把女儿嫁给他(当地的风俗),并安排他读了巴格达的民族主义学校,后来他曾说过,自己从舅舅身上学到不少知识。
特殊的童年经历,塑造了萨达姆坚韧、独立、倔强的品质,同时过早接触“街头文化”也造就了他刚愎自用,只用拳手说话的好斗性格。
(青年萨达姆)
1956年10月,19岁的萨达姆加入反英国统治者的起义,同年加入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此后几年他的职位飞速上升,最后担任了区域领导机构的副书记,这对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青年时期的萨达姆颇有侠客之风,三次刺杀独裁统治者,然而等他上台之后,这个数次屠龙的勇敢少年,自己却变成了恶龙。
1958年,21岁的萨达姆参加了刺杀国王费萨尔的行动,次年又参加了刺杀总理卡塞姆的行动,在总理保镖的反击下,萨达姆左腿中弹,不过趁着混乱,侥幸逃脱。
为了避免就医时被发现,萨达姆用匕首割开了伤口,取出子弹,忍着剧痛连夜逃出了首都巴格达。
1960年2月25日,因此前的刺杀行为,萨达姆被宣判死刑,当晚他游过底格里斯河,只身逃往了叙利亚。(根据记录,在国外流亡时,萨达姆得到美国的帮助,成为了“亲美派”)
(参加复兴党时期的萨达姆)
1963年2月,复兴党发动政变并取得了控制权,萨达姆得以重归故乡并担任要职,后来因反对党内的腐败现象,萨达姆差点被杀。
正在复兴党内部发生矛盾时,当年11月伊拉克军队总司令阿里夫趁机推翻了复兴党,萨达姆再次外逃躲难。
1964年萨达姆返回伊拉克开展秘密斗争,却被捕入狱,在度过了两年监狱生活后,复兴党帮助他越狱成功。
1968年7月,复兴党再次发动政变,萨达姆率领一支坦克部队率先攻占了总统府,宣布阿里夫的五年独裁统治结束了。
萨达姆的远房叔叔贝克尔当上了总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侄儿的萨达姆官位也是步步高升,最后被任命为副总统。
为了稳定民心、避免伊拉克再次政变,贝克尔和萨达姆大力发展经济,开创了伊拉克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伊拉克是石油出口大国,但因为长期混战,石油开采权都落在了西方国家手中,赚的钱也自然落入了他们的口袋。
1972年贝克尔和萨达姆不惧得罪美英等国,采取强硬手段把外国石油公司全部国有化,伊拉克财政收入得以大大增加,但也给以后被侵略埋下了祸根。
(1974年的巴格达照片,人民幸福、富有)
伊拉克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为伊拉克的生存提供了良好保障,这在“水贵如油”的中东地区十分可贵。
经过10余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伊拉克实现了全民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免费,人均年收入约8100美元,主抓内部管理的副总统萨达姆自然出力不小。
因此贝克尔对萨达姆十分器重,也尽心栽培,在多次会议时都表示自己卸任后推荐萨达姆担任总统,但是当时不少人明确表示反对。
1976年,贝克尔得了心脏病,生命垂危,于是将国家政权临时交给了副总统萨达姆。
借此机会,萨达姆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加强对政权的渗透,在逐渐掌握了大权后,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二、 雄鹰起兮,云飞扬
经过三年的运作,萨达姆已经成为伊拉克的实际领导人,这一年萨达姆决定要捅破最后一层的窗户纸,发动政变。
(中年萨达姆,如雄狮一样威严)
1979年6月,年仅42岁的萨达姆通过武力,从叔叔手中抢到了总统宝座。
1979年7月16日,贝克尔颤颤巍巍地宣布自己身患重病,主动退位,由年轻有为的副总统萨达姆接任总统一职。
萨达姆知道曾有人对自己接任总统表示反对,此次靠政变夺来的位置肯定坐得并不稳,于是他开始清除异己。
1979年7月22日,萨达姆邀请革命委员会(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有成员和其他核心政治人物参加大会。
在大会开始前,萨达姆命人在会场内装满了摄像机,用来记录大会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
(手持利剑,眼中杀气腾腾的萨达姆)
大会开始之后,萨达姆一脸严肃地走上主席台说道:“现在要告诉大家一个非常不幸的事情,我们最近刚刚破获了一起阴谋,
现在叛徒就在我们中间。”
说完后,萨达姆直接坐在了主席台旁边的椅子上,手中夹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雪茄,密视着这一切,仿佛在欣赏一场演出一样。
讲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时任委员会秘书长的马沙迪站在主席台上,他带着哭腔、结结巴巴地承认了自己就是这场阴谋的策划人。
说完,萨达姆宣布开始抓捕参与阴谋的叛徒。
根据当时的录像片来看,萨达姆并没有把“叛徒”的名字直接念出来,而是故意把在场人的名字都念了一遍,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恐惧,现场的人群也发起一阵阵不安的骚动。
面对在场的200多名国家级政治精英,萨达姆严肃地念到:
“A是叛徒吗?”
沉默十秒。
“不,A不是叛徒。那么,B是叛徒吗?”
沉默十秒。
“不,B也不是叛徒。那么,C呢?C是叛徒吗?”
继续沉默.....
“是的!C就是叛徒!”
那个被认定为叛徒的人会被立马带出会场。在场人都知道“叛徒”的命运是什么。
(大会录像图片)
根据当时的视频来看,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大汗淋漓,坐立不安。有人拿出手绢不停擦汗,有人甚至直接痛哭了起来。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自己的名字被念到的时刻,然后在绝望中等待萨达姆的宣判。
(大会录像图片)
突然,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站起来了,高举着右臂,用略含哭腔的声音大喊:“复兴党万岁!萨达姆万岁!”喊完这几句话之后,全场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便是第二个、第三个,他们或许是出于对萨达姆的热爱,或许是屈于萨达姆身上令人窒息的威慑力。
会议结束后,现场一共六十六人被带离了现场,萨达姆叼着香烟对剩下的人说:“恭喜你们都不是叛徒,至少今天不是。”
会场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做了。
不出所料,当天被带走的大多数人都被枪决了,只有少部分人被释放了,这并不是萨达姆大发慈悲,而是想借此机会让他们告诉那些活着的人们,自己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至于会场的录像,萨达姆宣布要把它发放给全国人的人观看,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伊拉克的主人。
此后的伊拉克的土地上只有萨达姆一人的意志,当他发表意见时,旁边的人只有认真听的份,
假如有人发表了不一样的看法,等待他们的就是死刑,在执行之前他们的舌头会被先割断。
三、 鹰击长空、断臂折翼
在获得了国内的控制权后,萨达姆把目标转向了国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波斯湾。
(两伊示意图)
因伊拉克大部分国土位于内陆,只有小部分才与波斯湾相邻,但是这个连接口很窄,只有48公里宽,这让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在波斯湾末端是霍尔木兹海峡,这个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而且处于伊朗的控制下,假如伊朗封锁了这个海峡,那么伊拉克就被断了财路。
萨达姆十分不爽,他觉得自己脖子上好像被套了一条绳子,而绳子的那头被伊朗人牢牢攥在手里,只要伊朗人轻轻一拉,伊拉克的经济就会陷入崩溃。
而在萨达姆政变的同年,伊朗爆发了大革命,原有的政权直接被推翻,政教合一的新政权伊斯兰共和国刚成立不久。
萨达姆认为此时的伊朗局势一片混乱,是武装夺取海湾霸权的绝佳时期,便发动了“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在萨达姆的命令下,伊拉克对伊朗发动了突袭,凭借军事优势伊拉克长驱直入,一个月便占领了伊朗的西部地区。
(伊朗领导人霍梅尼)
伊朗初期虽被打得措手不及,但领导人霍梅尼是个十足的“硬骨头”,经过短暂的调整,霍梅尼祭出了两大杀器:“狂热的宗教信仰”和“人海战术”。
霍梅尼坚信不需要飞机和大炮,只要部队人数高于敌方的四倍,就可获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伊朗开始拼命堆人数,经统计,战争后期伊朗人口为3600万,其中登记的士兵已经达到了2100多万,还有10多万的童子军,把这个国家把几乎能用的男人都投入到了战场。
因每个军队都配有神职人员,经过一番战前宣讲,这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年轻民兵高呼着口号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伊拉克的装甲部队,作战虽然勇猛,但是损失惨重。
每一个伊朗民兵脖子上都戴着一把钥匙,他们坚信战死后拿着钥匙就可以打开天国的大门。
战争期间,为了拆掉伊拉克军方埋的地雷,霍梅尼采用了体积更小、体重更轻的“扫雷童子军”。
(伊朗童子兵)
1982年《纽约时报》是这样记载的:在军事行动中,为了给身后的坦克和士兵开辟道路,大量童子军要被派往前线“扫雷”。
经过采访,伊朗指挥官不认为使用童子军违反了道德,领导人霍梅尼也称: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要有牺牲。
在反击战中,伊朗采用了极其残酷的人肉冲锋战术,根据战地记者报道,成千的儿童被二十个用绳索连在一起,然后被驱赶着冲向伊拉克埋下的地雷阵。
(伊朗童子兵)
这种狂热的自杀式对伊拉克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士兵后来回忆道:“当你看着一群儿童向你冲来,向他们扣动扳机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因为几个军官不愿意向孩子们开枪,萨达姆当着所有人的面枪毙了他们。
1982年开始,战争基本进入了僵持状态,
6月20日,萨达姆首次放下姿态,表示愿意和伊朗和谈,谁知霍梅尼直接说:“除非萨达姆下台,否则伊朗绝不接受停战。”换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滚蛋”。
萨达姆的要求被拒绝后,肯定十分郁闷,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卫生部长给萨达姆提出了一条“妙计”:萨达姆可以假装下台,等和谈后在重新执权。
萨达姆当即表示:“你们谁同意,谁反对?”在场所有人都一言不发,于是萨达姆礼貌地把卫生部长请到了一个房间里,然后亲手开枪打死了他,然后出来,继续开会。
(两伊战争中的萨达姆)
这场战役称成为“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持续了7年11个月,双方共计230万人伤亡,一共消耗了6300亿美元的军费,打的两个国家濒临破产。
1988年7月,萨达姆实在受不了了,他气急败坏地说如果伊朗不和谈,他便发动无差别攻击的毒气战,为了表示决心,他向居民区投放了毒气弹,造成了数千平民的死亡。
但霍梅尼还是保持着宁愿国家被打穿、人民被打光也不服输的态度。
不过伊朗内部一些人沉不住气了,他们向霍梅尼说道:“再打下去,伊朗真的要亡国灭种了!”7月20号,霍梅尼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停火谈判。
这场战争,没有胜负、没有结果,有的只是数百万士兵的死亡,以及数百万家庭的支离破碎。
四、 折翼搁浅、身死人手
“两伊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了1000多亿美元的外债,为了让国家走出困境,他盯上了南部小国-科威特。
在“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给了伊拉克许多帮助,还借款了140亿美元,但是萨达姆想赖这笔账,双方关系因此出现裂痕。
1990年7月,萨达姆在科威特边境上囤积了大量的军队,并向科威特表示如果想要伊拉克撤军,代价是100亿美元。
因国家弱小,科威特只能乖乖交钱,但为了挽回最后一丝尊严,科威特在谈判会上表示愿意赔偿90亿美元,这消息传到萨达姆的耳朵里,竟然还有人敢和他讨价还价,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
谈判2天后,伊拉克军队悍然发动突袭,仅用10小时便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对于萨达姆的行为,欧美等国家震惊了,他们并非出自正义,只因一方面是萨达姆此举实际上控制了世界20%的石油贸易,直接干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
另一方面是伊拉克的存在无非是牵制反美大国伊朗的棋子,如今这个棋子不老实,竟然挥起大刀砍向自己的脑袋,实在是不能忍。
1991年1月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向伊拉克动用武力,结果自然是伊拉克被赶出了科威特。
(科威特原油泄漏)
这场战争伊拉克以惨败告终,美国在战争中向伊拉克南部地区投放了300吨的贫铀炸弹,这种化学元素会引发癌症、白血病等绝症,需要百年才能进入衰变期,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同时因为原油泄漏,导致了波斯湾大部分海洋生物灭绝,令人惋惜。
此后的萨达姆虽然没有挑起战争,但仍然不老实,于是美国决定是时候让伊拉克“改朝换代”了。
为师出有名,美国污蔑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国务卿鲍威尔甚至拿出一个小瓶说这就是伊拉克研发化武的证据,还要挟着英国、澳大利亚等一同参战。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不到五天,就摧毁了伊拉克大军。
但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小瓶子里是什么,普京曾开玩笑说道,瓶子里有可能会是洗衣粉。
(萨达姆被捕,嘴角都是鲜血)
2003年12月14日,逃亡的萨达姆被捕,美国军队欢声一片,总统小布什甚至在电视上说:“伊拉克人民将永远不会生活在萨达姆的恐怖统治之下,迎接伊拉克人民的将是和平、繁荣、美好的生活!”但是他的承诺做到了吗?
美国政府派来了一个叫布雷默的外交官主持伊拉克的重建工作,他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经验,发布的命令幼稚而又随意:
第一条命令:所有复兴党人员不得在新政府任职,直接导致8.5万社会精英一夜间都失去了工作;
第二条命令:解除伊拉克本土武装,直接导致72万军人丢了饭碗,这些走投无路的职业军人为了生存,只能加入武装组织,10余年以后,几个组织联合并改名“ISIS”。
萨达姆在被关押期间,经常受到士兵的虐待和侮辱。
有一次,美国士兵扒光他的衣服,在他的内裤插上了美国国旗,试问美军对待一个国家的元首都是这样,那怎样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民带来民主和自由?
(萨达姆被审判)
在萨达姆被审判的2年时间里,他的律师团队也遭到了生命威胁,有三名律师遭到伤亡,经过44次审判,2006年11月5日萨达姆被以谋杀罪和反人类罪判处绞刑。
(萨达姆被判死刑后痛斥审判法庭的不正义)
在临行前,萨达姆曾经高呼:“忠诚的伊拉克群众,我向你们道别,我们的国家万岁,我们的人民万岁!”
“我很高兴自己死在敌人的手里,成为一名烈士,而不是在监狱里。”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了绞刑,因这天是当地“宰牲节”,此举也被成为杀人诛心,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那么现在的伊拉克真的走向繁荣富强了吗?萨达姆的修车工人卡杜姆可以现身说法。
因政见不一,卡杜姆家族有14人惨遭处死,他愤怒罢工却被关入监狱,虽然遇上大赦捡了一条性命,但他仍对萨达姆充满怨恨。
2003年4月9日,得知美军杀入巴格达时,卡杜姆抡起大锤砸向了萨达姆的雕像,试图摧毁它。美军后来也“帮忙”,用钢索套住萨达姆雕像的头部,然后用车把雕像直接拉倒。
疯狂的伊拉克人群冲上前去,用鞋子拍打铜像的脸以示羞辱,完全不顾背后肆意大笑的美军。
17年后,有媒体采访了卡杜姆,问他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这位曾经的“民族英雄”却表示自己很后悔,现在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差,贪污、杀戮、内战无处不在。
走了一个萨达姆,但是现在无数人都想做第二个“萨达姆”,伊拉克已经被人偷走了,国家、人民深受伤害。
结语:萨达姆的一生堪称传奇,有过璀璨的人生巅峰,但正是这一巅峰才让他变得疯狂。
在执政之初虽有心系天下、打击腐败的正确理想,可掌握最高权力之后就开始排除异己,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独裁者,也把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有人为萨达姆叫屈,说是美国侵略者谋害了他,但是如果他真是深得民心的话,那么美国能推翻他么?
如果萨达姆能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以人民的力量作为自己坚强的后盾,美国还会有机可乘吗?毕竟人可能会倒下,但民心永远不会!
参考资料:《360百科-萨达姆?侯赛因》、《360百科-两伊战争》、《360百科-第一次、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华网-萨达姆被审判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