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家好,今天咱们谈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指的就是1927年的4月12日,国民党右派以清党为名,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的事件。国民党称为「四一二事件」,共产党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国民党清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四一二事件」大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导火索可以说就是南京事件,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共产党人在上海建立了共产党完全控制的地方政权,与独立的武装力量。

简单说,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不同派系,并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因为孙中山制定的「联俄容共政策」成为了斗争焦点,所以最后演变成了以「清除共产党」为名的,国民党内部的大清洗,与权力关系的再调整。所以所谓清党其本质,其实并不仅仅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同时也是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争夺.

大致说来,当时围绕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国民党分裂成了左右两大阵营。右派又分为国家主义派,西山会议派,以及孙文主义学会等派,但基本立场都是反对「联俄容共」政策,认为“联俄”会被国际孤立,“容共”会危害国民党的利益。

左派又可以分为「左派偏左」,「左派中间」以及「左派偏右」。「左派偏左」,其实就是事实上已经成为秘密共产党员,或者共产党外围的国民党员;「左派中间」就是亲苏亲共的;而「左派偏右」就是既主张坚持「联俄容共政策」,但同时也反对共产党坐大的。

而因为苏联是北伐的援助者,所以苏联顾问与苏联扶植的共产党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势力不小,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中,成了可以决定左右局面的重要力量,因为左派企图联手共产党人打击右派,所以主张容共。而右派如果清除共产党人,就可以压制左派,所以主张清党。双方的理由都是为了国民党的利益与发展,所以表面上看是国民党内的路线斗争,而背后实际上是不同派系间的权力之争。

因为孙中山先生在逝世前,并没有对接班人做出安排,当时汪精卫、廖仲恺与胡汉民,都是最有资格的接班人选。但廖仲恺太左,右派反对。胡汉民太右,左派反对。汪精卫属于左派偏右,所以成了当时左派右派都能接受的人选。就总的权力格局而言,左派略占上风。

但在孙中山逝世仅5个月后,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身亡。虽然始终没有找到幕后黑手,但廖仲恺的遇刺,改变了国民党内的势力格局。

廖仲恺

因为胡汉民嫌疑最大,被驱逐出国考察。汪精卫,许崇智与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以控制局势,处理廖案。于是汪精卫与蒋介石联手,夺了许崇智的军权。蒋介石支持汪精卫,成为绝对的党内第一人。汪精卫扶持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事力量实际控制人。所以不管廖仲恺案的真凶是谁,如果仅从事后结果来看,汪精卫与蒋介石,毫无疑问是最大受益人。蒋介石是汪精卫的下属。名义上也始终是汪精卫的坚定支持者。但因为蒋介石掌握着军权,所以在新的权力格局下,蒋介石就又成为了党内斗争的新焦点,因为右派希望争取蒋的支持清党。打击左派,而苏联与共产党人则试图分化汪精卫与蒋介石,利用汪精卫与党内政治斗争,限制蒋介石的权力。

胡汉民

应该说中山舰事件,就是冲突表面化的开始。虽然中山舰事件最后也是一个各表其意,至今都没有公认真相的事件,但如果仅就结果而言,蒋介石显然凭借其控制着军队而占了上风。而且共产国际为了避免蒋介石完全倒向右派不仅撤回了苏联军事顾问季山嘉,还阻止了汪精卫组织反蒋联盟。所以汪精卫借口养病出国.而蒋介石则利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整理党务案》,内容包括:

省、特别市的执行委员中,共产党员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共产党员不能担任中央各部部长

国民党员不能加入共产党

共产党必须提交党员名单

以及共产党对其党员的指示,必须事先提交两党联席会议通过

其核心意思就是限制共产党的发展,尤其是在国民党领导层的影响力。但其本质还是以整肃共产党的名义,打击汪派势力。

随后1926年7月北伐开始,蒋介石出任北伐军总司令。而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蒋的势力与实力变得越来越大,所以1927年3月,苏联顾问鲍罗廷,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政治势力就再度联手,借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之机,再次向蒋介石发难。简单说就是以 提高党的权力,反对军事独裁为名,通过一系列党的决议,拥汪反蒋,全面限制了蒋介石的权力。而蒋介石则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示拒不接受决议。而蒋介石的支持者,则在南昌召开中央政治会议要求苏联与共产国际,撤回鲍罗廷。国民党内部实际就分裂成了武汉与南昌两个中央。

而就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不到一周,1927年的3月22日,共产党组织策动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成功,不仅成立了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临时政府,还建立了独立的军事力量——上海工人纠察队,一支大约有5千人左右的民兵武装。他们也是上海前后三次武装暴动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中共上海区委的「党卫军」。

也就是说左派在与共产党人联手,通过党内政治斗争,完全限制了蒋介石的权力,打击了右派的同时,共产党人也成功的壮大了自身的实力与影响力,而且是在上海这么重要的城市就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同时也使冲突开始激化,也成为了右派反击的理由与借口。

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会上监察委员吴稚晖就控告共产党人企图夺取革命政权,苏联阴谋使中国变成苏联殖民地,提出要发动“护党救国”运动,清除共产党人。

其实在此之前,共产党在26年10月与27年2月,已经在上海策动过两次武装暴动,但最后都未能成功。在北伐军白崇禧部开始攻击上海外围之机,再次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在北伐军开进上海之前,完全控制了租界之外的上海市区。

而就在上海工人武装暴动成功的二天之后,3月24日, 英国领事馆与日本领事馆遇袭。英国总领事与日本武官受伤。2名英国人1名日本人遇害。此外还有金陵大学副校长以及震旦大学预科校长遇害。总计英美日法意大利五国死亡6人受伤7人。之后停泊在长江上的美英炮舰开始炮轰南京,造成中国军民死伤近百人,这就是所谓的“南京事件”。

事后日本指责苏联与共产党是幕后主使,目的是诱使美英介入北伐,以打击蒋介石势力。

13天以后,张作霖在北京在征询了外国公使团的意见后,派军警突袭了苏联大使馆,远东银行,中东铁路办事处,逮捕了藏身其内的包括李大钊在内的58名共产党人,以及搜缴了大量文件。其中有一份叫做其中称:就是要在中国,不惜一切办法挑起抢劫甚至残杀外国人的排外暴行。而这就几乎成了印证日本指责苏联与共产党人幕后主使南京事件的证据。但这份训令有人经考证提出,其实是一份按照张作霖授意,伪造的假文件。

对于日本的指控,苏联与共产党人坚决反对,认为是帝国主义的挑拨。美英方面有人认可

但也有人不认可。但是武汉国民政府,对于美英日法意五国提出的,要求处分肇事者的外交照会,表示拒绝接受。所以「南京事件」,不仅再次成为了右派清党的理由,事实上也得到了美英日的支持,所以至此清党既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争,也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同时还是美英日与苏联之间的斗争.

4月1日汪精卫归国到达上海。蒋介石与右派代表开始逼宫,要求汪精卫支持清党。但汪精卫表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最后达成共识。

4月15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求解决。很显然蒋介石是逼汪精卫支持清党,从而获得清除共产党的合法性。而汪精卫是试图借助苏联与共产党的力量,遏制蒋介石与右派势力。

但是4月2日,国民党武汉中央突然发布命令,免去了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改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同时命令蒋介石,未经政府允许,不得发表外交意见。同日,共产党人在南昌,清除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蒋系势力.

4月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又发表了《国共两党领袖联合宣言》,声称国共将合作到底。

4月6日 , 汪精卫不辞而别,离开上海赴武汉。

蒋介石是应该意识到汪精卫是不可能支持清党了。所以作为反制,4月8日, 但汪精卫主张暂时容忍和平解决,即定于4月15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求解决。但开会之前

第一,共产党应立即暂停一切活动

第二,武汉国民政府所发命令,如有妨碍党国前途者可不予执行。

第三,军队与各省党部最高长官,认为有内在捣乱者,可暂时予以取缔和制裁

第四,凡工会纠察队等民兵武装,全部归总司令指挥,否则不准存在

四条要点的宣布,实际就标志着强行清除共产党的开始。因为既要求共产党立即暂停一切活动,还要取缔与制裁不服从之共产党组织,和解散共产党民兵武装,以及拒绝执行武汉国民政府的命令。

第二天4月9日,蒋介石命令成立淞沪戒严司令部,并颁布战时戒严条例12条。

4月12日凌晨大约1点,上海黑帮势力,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控制的「中华共进会」与「上海工界联合会」开始攻击「工人纠察队」,上海各处的驻地,挑起冲突,随后国民革命军第26军,以工人内讧引发骚乱为由,武力介入,解除了工人纠察队的武装,没收了大约3千支步枪..

第二天,上海总工会组织全市工人大罢工,并组织示威集会游行,表示抗议,要求释放被捕纠察队员以及归还纠察队武器。在游行过程中与军队发生冲突,并造成了人员伤亡。

对于冲突的过程与伤亡的人数,各方说法不一。共产党方面的说法是:26军的军人在埋伏处突然向游行的群众开枪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

4月14日的《国文周报》说:游行工人手持铁棍和炸弹,攻击26军2师师部,军队始开枪驱散人群,被击毙十余人.

《时事新报》说,游行队伍中有人持枪攻击2师师部。士兵被击毙1人,击伤4人,殴打致伤20余人。出于自卫,师长下令还击。双方激战大约30分钟。军队方面死亡2人,伤30余人。工人方面,死30余人,伤40余人,被拘捕80余人,流弹致死者2人,一名水果摊主,一名皮匠,其余伤者10余人。

第二师参谋长祝绍周回忆说:对方大约有万余人,虽无长枪,但有手枪。我卫兵有一死数伤,不得已开枪自卫,伤毙百余人,余均作鸟兽散。

《申报》的统计数字是:工人死亡大约30人左右,军人死亡是12人.

而4月15日上海《商报》刊登上海文化界左翼人士胡愈之、郑振铎等人的《联名抗议书》说: 游行群众手无寸铁,而且并无袭击司令部之意,军队开枪决无必要。

但同为左翼的作家叶灵凤又说: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是「工人纠察队」。他们不仅有盒子炮,步枪,还有轻机枪。他们身后才是徒手的工人和民众。

《时事新报》在4月18日,再次发布的伤亡总数是103人:其中死亡:士兵12人,工人30人。受伤:士兵5人,工人及民众56人,并附录了伤亡者的姓名。

但对于《时事新报》的数字与伤亡者名录,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士兵的伤亡被夸大了。而工人与民众的伤亡,又被缩小了。而且其所公布的伤亡者名录与其他报纸,之前公布的伤亡者姓名,多有不符之处,所以名录的真实性也存疑。

也就是说,游行工人与民众,到底有没有武器?到底有没有攻击26军2师师部?到底是谁先开的枪?以及到底有多少人伤亡?全都有不同的说法。

所以「四一二事件」,也像「廖仲恺遇刺」以及中山舰事件」一样,真相一定存在,但真相不一定以人们认为的方式存在。如果仅就结果而言,流血冲突就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彻底分裂。

冲突爆发后,蒋介石下令解散了上海临时政府,上海总工会,上海工人纠察队,以及上海的一切共产党组织底,清除共产党员。

4月1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中央政治会议,发布《通缉共产党首要令》,通缉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内的共产党要员共197人。17日再发清党布告及通电,历数共产党罪行,开始武力清除共产党。

而同日,武汉国民政府则宣布,撤销蒋介石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并予以通缉。而蒋介石与右派势力在第二天就宣布,组成南京国民政府,推举胡汉民为主席。民政府与国民党就分裂为两个政府,两个中央,史称:「宁汉分裂」。

同类推荐

​盘点那些属于90后回忆的电视剧!

​盘点那些属于90后回忆的电视剧!

盘点那些属于90后回忆的电视剧! 90后的我们,在那些悠闲的午后和漫长的夜晚,电视机前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回忆起我们看过的电视剧,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故事...

​傅家俊(Marco Fu)

​傅家俊(Marco Fu)

傅家俊(Marco Fu) 傅家俊(Marco Fu),1978年1月8日出生于中国香港,职业斯诺克运动员。持有加拿大永久居住许可证。 1995年,傅家俊获得了加拿大西岸台球公开赛冠军...

​EDTA的世界

​EDTA的世界

EDTA的世界 EDTA,即乙二胺四乙酸,俗称依地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0H16N2O8,常温常压下为白色粉末。由乙二胺与氯乙酸钠反应后,经酸化可制得。也...

​大别山的形成与名字的由来

​大别山的形成与名字的由来

大别山的形成与名字的由来 大别山的地质传奇与名称溯源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大别山始终是萦绕在我心间的一份好奇与自豪。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

​铁道兵战友网艺术团女兵群春节联欢晚会

​铁道兵战友网艺术团女兵群春节联欢晚会

铁道兵战友网艺术团女兵群春节联欢晚会 w-057# 原创作者:侯卫 铁道兵战友网 2025-01-21 (注:音频略) 铁道兵战友网艺术团、女兵群 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 亲爱的...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