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夏国身处战火纷争,其国内稳定的发展,得益于协调各国的手段
东夏国身处战火纷争,其国内稳定的发展,得益于协调各国的手段
东夏国的建立正是处在各国纷争的时期,像东夏国这样的小国想要在各大国之间求得生存,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协调与各国之间的关系。
两个独立的政权本就不同属于相同的利益集团,故而其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自身利益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东夏国能够在几个大国政权的夹缝中生存几十年之久,东夏国国内发展的稳定为其对外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可见其建立者蒲鲜万奴精明的外交手段,善于处理与周边各国之间的关系。
东夏国与金朝
东夏国的建立者蒲鲜万奴之前本就是金朝的将领,东夏国的存在是女真政权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金朝以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东夏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承袭金朝的统治方式,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种官印中,我们可以发现,东夏国在机构设置上基本按照金朝的,官印形制也与金朝一般无二,而金朝的官印又承袭宋朝,印面呈方形,印纽作长方形柱状,上端多刻有“上”字,用来表示用印方向。
而在文化上也与金朝一样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金代官印印背大部刻有汉书小字,铸印年月和机构名称。而且从出土的砝码、铜镜上的字款来看,东夏国多使用汉字,具有道教占卜器的出土,都说明了东夏国汉化和封建化程度比较大。
但是两者之间分属于不同的政权,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不可共存的。辽东地区本就不大,但是其上的割据势力却有几个:蒙古、耶律留哥、金朝。
而在这三个势力中,蒙古又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耶律留哥的兵力也十分强盛,所以蒲鲜万奴要想在辽东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扩张自己的领土,面对前两个强敌,蒲鲜万奴只能选择统治较为薄弱的金朝,来打开局面。
在自立之前蒲鲜万奴就已经占领咸平,控制了金廷在辽东的大部分地区。随后统领步兵九千人进攻婆速路,金朝驻婆速路兵马都总管将之击退。
随后蒲鲜万奴转变目标,攻占上京,遭到上京留守事温迪罕老儿的抵抗,温迪罕老儿不敌被万奴之子铁哥所擒获,胁迫其率领其残余部队投降,老儿不遵从于是被杀,但是上京守军仍然顽强的抵抗。
当时又有完颜承裕之女阿鲁真在上京附近守卫,万奴派人前去招降,并将承裕写的劝降书信射入城内,阿鲁真断然拒绝投降。蒲鲜万奴急于攻城,阿鲁真和其子蒲带奋力抵抗,杀死东夏军几百人,生擒十余人。
此时纥石烈桓端派遣都统兀颜钵辖,辽东路转运使纥石烈德及其部将刘子元相继率领兵马前来增援阿鲁真,蒲鲜万奴只能撤退。与此同时,蒲鲜万奴另派遣五千人马进攻望云驿,遭受到金都统奥屯马和尚的抵抗。
蒲鲜万奴又派小分队进攻三叉里,又被都统夹谷合打击败,损失数千名士兵。一二一五年五月,蒲鲜万奴率众进攻大宁镇,被都统温迪罕福寿击败。
其后在隆安附近活跃的万奴军又被蒲察移刺都所部金军击败。九月,蒲鲜万奴率兵进攻宜凤及汤池两地,金将纥石烈桓端率兵迎战,万奴军仓皇逃窜,致使之前归附于万奴的十一猛安又投入到桓端旗下。
经过这几次的战争,万奴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将重心往东转移,进入金源故地,随后属于金朝的多处城址被东夏国占领,金朝统治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薄弱。
吉林省珲春县三家子乡古城村的斐优城,此城有四个城墙,每个城墙各有一门,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城四周共有十四个马面,城墙外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这种形制的城址具有辽金古城的特征。
斐优城出土了东夏国天泰年号的“副统所印”、“行军万户之印”、大同年号的“副统所印”和“尚书礼部之印”等,在城内外还发现了辽金时代滴水瓦当、瓦片、陶片,由此可以推测出东夏国将原为金朝的城址所占领。
一九七四年,在吉林省龙井县桃源乡太阳村村北的太阳古城,是控扼延吉通往敦化的交通要道上的军事城堡,在此地发现一颗东夏国年号的官印,由此也可证明此地被东夏国所据。
一二一七年四月,万奴派兵在鸭绿江一带的大夫营攻破金兵。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史料中不见两国之间的往来,金哀宗曾经下诏要讨伐蒲鲜万奴,但这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起不了丝毫作用。
一二一七年以后,两国关系在东夏国存在的几十年中基本中断了联系。
东夏国与蒙古
东夏国建立之前,其建立者蒲鲜万奴作为金廷将领就与蒙古军有过三次交锋。
一二一一年,蒙古军队由达里泊进入金朝境内,并随后攻占抚州,在野孤岭地区与金军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战,双方激战,尸横遍野,而此时的蒲鲜万奴作为监军参与了这次战役,这也是蒲鲜万奴第一次与蒙古军正面交锋。
见识到了蒙古军队的勇猛杀伐之后,蒲鲜万奴对蒙古军心生胆怯,野孤岭之战给予蒲鲜万奴以沉重的打击,在其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野孤岭战败,蒲鲜万奴并没有受到惩罚,随后不久,被调往辽东地区。
作为咸平路招讨使的蒲鲜万奴同为元帅右监军兼咸平路兵马都总管的完颜承裕,又奉命讨伐叛金辽人耶律留哥,耶律留哥因不敌金朝众军,遂向蒙古求援,成吉思汗命令按陈等率领蒙古骑兵前来增援。
金蒙两军交战于迪吉脑儿,第二次交锋的结果和第一次一样,遭到同样的惨败。
一二一四年,时任辽东宣抚使的蒲鲜万奴,受命率领四十万大军再次征讨耶律留哥,留哥继续向成吉思汗求援,留哥在蒙古军的支援下,与蒲鲜万奴会战于归仁县,金军仍然大败。
蒲鲜万奴只能带领散兵退居到东京,实际上这是蒲鲜万奴和成吉思汗军队的第三次交锋,结果使得金军几乎全部覆没。
蒲鲜万奴作为金朝的将领前后三次直接或间接的与蒙古军队进行了较量,但都以失败告终,这对蒲鲜万奴来说可谓是打击沉重,同时对其后蒲鲜万奴在处理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一二一五年,蒲鲜万奴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据辽东地区发动兵变,建立了大真国。而大真国要想在辽东一隅站稳脚步,就必须解决好与蒙古军这一强大的威胁之间的关系,故东真国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与蒙古处在一个投降、反叛相互转换的时局中。
在这不断变化的局势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蒲鲜万奴建国后,归附于蒙古,随后杀蒙军,反叛蒙古,改国号东夏;东夏国又归附蒙古,与蒙古结为同盟;东夏与蒙古政权决裂,蒙古军擒万奴,征服东夏国;东夏作为蒙古国的藩属国存在,直至最后灭亡。
一二三三年九月攻陷南京,蒲鲜万奴被擒,东夏国灭亡。而被攻陷的南京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延吉市磨盘村的城子山山城,城子山略呈马蹄形,在东、东北两处有沟壑,西北处有一山峰,其南还有一山峰。
东有一山峰,东南还有一山峰,这四个山峰之间除两处沟壑外,都是以山岗链接,形成四峰两沟四面坡三个台地。
山城完全利用这一优势修筑而成。蒲鲜万奴选择此地为藏身之地可能就是因为此地易守难攻,尽管如此,蒙古军队更加凶猛,很快就攻下了此地,可见蒙古人灭亡东夏国的决心很强。
据史料此后,蒙古仍继续让蒲鲜万奴子孙承袭其位,只是把东夏国作为其政权下的一个藩国,以此来管理此地的东夏遗民,同时也可以牵制其临近的高丽国。
东夏国与高丽
东夏国与高丽时边境相互接壤的两个邻国,两者之间难免会有所接触,双方关系时有联合时有交战。虽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小摩擦不断,但大部分以东夏国为主导的入侵,尤其是在东夏国成为蒙古的藩国后,频繁入侵高丽的北部边境地区,直至高丽被蒙古吞并。
天泰三年,蒲鲜万奴派兵入侵婆速路,朝鲜半岛也受到其侵扰,高丽王因为畏惧万奴兵力强盛,不得不提供给万奴八百石粮食,希望其退出高丽境内。这是东夏国第一次与高丽接触,以高丽王的妥协而结束。
此时的东夏国正处于国内空虚的时期,高丽提供的粮食解了东夏的燃眉之急,为其后东夏帮助高丽讨伐契丹叛贼奠定了基础。
天泰五年,蒲鲜万奴任命完颜子渊为元帅率兵与蒙古军元帅哈真及高丽将领赵冲、金就砺等,联合打败了盘踞于高丽境内的江东城的契丹叛贼。此后高丽向东夏国交纳岁币,两国保持着友好往来,并互开榷场进行民间贸易往来。
直至一二二四年,蒲鲜万奴给高丽王的一道牒中表示想要两国重新开確场,互通贸易,遭到高丽王的拒绝,而此时的东夏国又与蒙古政权决裂,高丽更不可能为了东夏国得罪蒙古这个强权,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
因为没有了高丽交纳的岁币,又拒绝了两方的贸易往来,东夏国的经济有所下滑,因此东夏军队多次侵扰高丽边境,抢夺财物。
由此可以看出东夏国主要是对高丽的东北边境进行骚扰,并不敢侵入其内地,而且都是小股兵力作战,可见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东夏国一面对高丽边境进行侵扰,一面又有和好之态。一二二八年六月,东夏矛克王奴卑司历高邻、干阑哥投奔高丽。一二二九年二月,东夏人到高丽咸州请求和亲,但之后不了了之。
高丽派遣驻守北边的将领锐爵等三人进入东夏国内探听消息,锐爵对东夏国说高丽想与其和好,东夏国听信其言,遂把锐爵一行人放回高丽。东夏国也认识到高丽的强大,有与高丽和好之心,但是高丽方面态度不明,致使东夏不断骚扰其领土。
虽然两国摩擦不断,但是其都面临着蒙古政权侵略的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非但没有千方百计的改善关系,共同对付蒙古人的威胁,反而处处为敌。
尤其是东夏国没能把握好时机联合高丽,使得其在被蒙古军攻破时,高丽坐视不理,最终的结果就是唇亡齿寒,被蒙古军逐个击破。 东夏国被攻破后又作为蒙古国的藩国存在了很长时间,在作为藩国时,东夏国多次侵扰高丽。
东夏国成为藩国后曾经十四次侵入高丽境内,其中有两次是配合蒙古军,而十二次则是单独入侵。从其兵力来看,少者百余骑,多者三千余骑。从入侵地点看,基本在高丽的东北边境。从其侵入时间看,基本每年东夏国都要侵入一次,尤其是一九五七年入侵三次。
这进一步说明,蒙古对东夏国采取怀柔的政策,实际上是为了牵制高丽,为蒙古征服高丽提供助力。
总之,东夏国虽然作为金朝女真人的延续存在,但是对于金朝来说,东夏国只是其叛将建立的一个与之对立的国家,两者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东夏国与蒙古,虽然两者之间有过亲密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尖锐的,东夏国代表的是女真族,而蒙古政权代表的是蒙古族,着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东夏国的建立就是希望在辽东地区继续与蒙古作斗争,实现女真人的复兴,所以两者之间时战时和。
但以蒙古掌握着主动权,最后从东夏国被灭之后仍作为蒙古的藩国存在,就可以看出蒙古对东夏国前期只是采取放任态度,并未对其多加理会,待得蒙古兼并了金朝、西夏等国,随后便是解决东夏国这类小国的时候。
东夏国与高丽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但是高丽对东夏国的态度则很暧昧,又助其粮又交纳贡币,面对东夏国的侵扰只是派兵抵抗,并没有主动出击东夏国。
在面对共同的强敌蒙古时,两国不但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敌人,反而相互排挤,互相掣肘。
四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首先东夏国可以说是金朝的一个分支,但是它一面联合蒙古保持自己的独立政权,一面又与金朝争夺地盘,与高丽保持暧昧不清的关系。
高丽与金朝可以说是盟友,但是也友好的维持着与蒙古和东夏国的关系,而蒙古与金朝是对立的关系,它又用东夏牵制金朝的部分兵力,也接受高丽的纳贡。
东夏国在三国之间能够存留七十年之久,其精明的外交手段可见一斑。
结语
仅存几十年之久的东夏国,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但是在其统治下的辽东地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破坏,反而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东夏国统治集团内部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充分吸收汉文化的结果。
其次归附于蒲鲜万奴的诸多猛安谋克也在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再次东夏国与周边诸政权之间一直维持稳定的交往关系,使得本地区得以在安定的情况下发展。
东夏国与蒙古和高丽之间的交往关系,尤其是在对待蒙古政权的问题上,东夏国的统治者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使得在蒙古强权的控制下保持着本国的独立政权。
东夏国能够在乱世立国除了内部发展和外交政策外,还得益于东夏国统治集团内部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充分吸收汉文化的结果。
其次归附于蒲鲜万奴的诸多猛安谋克也在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再者各国之间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的碰撞,同时又会吸收其优秀成分来补充到自己的文化中去。
东夏国属于女真族在其为金朝统治时,就已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采用汉官制,学习汉字,进行农耕和手工劳作,使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完美融合。
在与高丽的交往中,两国之间互开榷场,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东夏国的人进入高丽境内,教习高丽人学习汉解小字。
东夏国后来成为蒙古藩国后,虽然仍旧拥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蒙古郡派兵驻扎在东夏境内,两个民族之间难免不发生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碰撞中会擦出新的火花。
东夏国与诸政权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为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