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形成与名字的由来
大别山的形成与名字的由来
大别山的地质传奇与名称溯源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大别山始终是萦绕在我心间的一份好奇与自豪。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至霍山和张八岭,北抵黄河,南临长江,中国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横穿其中,位于河南省新县有条山岭叫江淮岭,它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区域总面积67000平方千米,主峰为白马尖,海拔1777米。身为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见证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却时常将目光投向那片古老巍峨的山脉,思索着它的起源,探究着它名字背后的故事。
一、大地雕琢:大别山的形成
很久很久以前,如今大别山所在的地方,曾是一片浩瀚大洋。那时,这里波涛翻涌,深邃辽阔,是地球上一片神秘的水域。
参考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别山的形成大约从28亿年前古陆核形成开始,历经多次地质运动,最终在2.5亿年前的板块碰撞中奠定山脉主体,并通过后续的构造活动与风化作用等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才形成如今的大别山地貌。狭义的大别山,指的是鄂豫皖核心山脉;广义上,它还包括桐柏山。这座庞大的山脉及其支脉、余脉,雄踞中国中部,跨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像一条巨龙,把三省紧紧连在一起。它西边连着桐柏山,东边延伸到天柱山和张八岭,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
大别山的走向有点特别,西段是西北到东南走向,东段则是东北到西南走向。它的形成,要追溯到古生代华力西中期,那时秦岭大别山褶皱带奠定了它的地质基础。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像花岗岩、片麻岩这些岩石,历经岁月打磨,别有一番韵味。
在漫长的古生代,大别山地区发生了古洋壳俯冲,这都发生在三叠纪之前。洋壳俯冲的时候,还带来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那些高压变质岩石,在俯冲回流的影响下,沿着俯冲带回返。到了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扬子陆块板块俯冲,还伴随着高压变质作用。因为俯冲深度不一样,就出现了多种变质相过渡,还有榴辉岩相变质。后来,俯冲洋壳与陆壳、陆壳与下伏岩石圈分开,上覆地壳受岩石圈俯冲影响,产生大规模推覆作用,超高压岩石和高压变质岩石快速回返,还形成了碰撞混杂岩。
侏罗纪晚期,燕山运动让大别台背斜沿着断裂带断块上升,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大别山的大致模样就有了。那时候地壳运动很活跃,主要是断块差异升降,岩浆活动频繁,火山也经常喷发。在北淮阳断裂带和郯城到庐江深大断裂带这些地方,形成了地堑、地垒、断块山和山谷断陷盆地这些独特地貌。后来,地壳慢慢稳定下来,大别夷平面开始形成。
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喜马拉雅运动让大别山区地面大幅抬升,打破了原来的地貌平衡,引发了强烈的侵蚀和堆积。在大别夷平面外围,还形成了火山夷平面。第三纪中期,喜马拉雅运动达到高潮,地层褶皱变形,有些地方还出现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初期,喜马拉雅运动稳定下来,可气候变冷了,地面风化剥蚀作用越来越强,淮南夷平面开始形成,古老变质岩系被慢慢侵蚀。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沿着断裂产生强烈差异升降,造就了大别山地区多级夷平面和层状地貌。
从地质构造上看,大别山脉是开阔褶皱的复背斜构造,和山势走向一致。古老复背斜轴从大别山主峰向东延伸到皖西北部,由古老花岗质岩石组成,还能细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南部是构造堆叠系统,中部是混合岩穹窿,北部也是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改造过。大别山海拔一般在500到800米,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
大别山被断层分割成好多菱形段。在东南侧黄梅到桐城一带,山路线笔直,山坡陡峭,坡度能达到50度以上,是典型的断层崖。主峰白马尖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是花岗石山体,气势磅礴,又高又雄伟。它的山峰形状像白马,高高耸立,周围群山都比它矮,还常年被白云环绕,所以叫白马尖。它是大别山第一高峰,在大别山主峰景区和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白马尖分园区的核心位置。
湖北大别山景观从西到东分成天台山园区、圭峰山园区、大别山主峰园区三个园区,包含天台山景区、对天河景区、龟峰山景区等多个景点。安徽境内有安徽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主峰景区等。河南大别山景观有黄柏山景区、鸡公山景区等。大别山脉处在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南部是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部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很适合各种生物生存和人类居住。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金钱豹、原麝、银杏、大别山五针松等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同时,它还是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品质好,草药资源也丰富。作为汉文化发源地之一,大别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知青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等都很有特色,还有老子山道教文化发源地、金寨县将军县等文化遗迹。
二、名字溯源:大别之名的多重解读
大别山,这座屹立在中国中部的巍峨山脉,其名字的由来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我有个痴迷摄影的朋友,微信昵称叫“大别”,他是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能独具一格,以独特视角捕捉画面,从普通视野中“大别”出来。“大别山”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的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与传说交织而成的独特脉络,每一种说法都蕴含着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认知与情感寄托。
(一)地理分界说
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恰好位于中国中部,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之间,成为长江与淮河的重要分水岭之一。从高空俯瞰,大别山绵延起伏的山势,有效地阻挡了南北气流的直接交汇,使得山南山北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山南,受长江水系的润泽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呈现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四季绿意盎然;而山北,受淮河的影响以及北方冷空气的频繁侵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相对寒冷干燥,季节变化更为分明。
不仅如此,大别山还在文化上划分出了南北不同的风貌。在古代,交通不便,山脉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天然阻碍,久而久之,山南山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古人凭借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致观察,敏锐地察觉到这座山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界作用,“别”字在汉语中有着“分界、区别”的含义,于是这座将南北区分开来的大山,便被赋予了“大别”之名,用以强调它在地理和文化层面上的特殊意义。
(二)大禹治水传说
在华夏民族古老的记忆深处,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千古,而大别山也与这一伟大的治水壮举紧密相连。据《尚书·禹贡》这一古老文献记载,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肆虐大地,百姓苦不堪言。大禹肩负起治水的重任,带领着民众四处奔波,疏导洪水。当他来到大别山所在区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意识到,这里将是治水的关键节点。
大别山周边水系纵横交错,洪水在这里汇聚,却找不到合适的排泄通道。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和实地勘察,决定带领民众在此凿山分水。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不畏艰辛,日夜劳作。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在大别山中开辟出了通道,将汹涌的洪水引入长江和淮河,使得肆虐的洪水得以驯服,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安宁。
治水大功告成后,大禹为了纪念这一艰难而伟大的工程,也为了铭记此地在治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这座山脉命名为“大别”,寓意着“治水大功告成,于此分别水系”。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大禹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大别山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三)历史事件说
在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历史画卷中,大别山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激烈角逐。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大别山一带因其险峻的地势,成为了双方战略对峙的关键区域。
当时,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分别在大别山的两侧驻扎。山脉的阻隔使得双方的军队难以直接交锋,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然而,战争局势瞬息万变,双方的军队在不同的战略部署下,又在大别山周边不断周旋、运动,最终在此处重逢。这段经历,让参战的将士们对大别山印象深刻,“久别重逢”的感慨与大别山紧密相连。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大别山的险峻地势成为了天然的军事屏障。它易守难攻,为双方军队提供了依托和防御的优势,同时也限制了军队的行动和战略的施展。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大别山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中,既见证了军队的分离与对峙,又见证了他们的重逢与交锋,强化了“大别”所蕴含的“分隔”与“重逢”的象征意义,或许正因如此,“大别”之名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铭记。
(三)语言演变说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部分学者从语言演变的角度,对大别山名字的由来进行了推测。他们认为,“大别”一词可能源于古老的楚地方言。在古代,大别山所在区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地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
“大别”最初或许是当地某一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长期生活在大别山一带,与山脉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都与这座山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对这片区域的称呼,最终成为了山名。又或许,“大别”原本是楚地先民对大别山独特地形的一种描述。大别山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与周围的平原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地先民可能用方言中的“大别”来形容这种独特的地形,后来这个描述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了山的名字。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古代楚地方言的资料留存有限,目前这一说法还缺乏确凿的直接证据,更多地存在于学者们的研究和民间的演绎之中,但它为大别山名字的由来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角度,让我们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感受到大别山与古代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其他趣说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大别山名字由来的有趣传说。
地缘文化说认为,《尚书·禹贡》最早提及大别山,它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隔了吴国、楚国两地。在古代,吴楚两国在文化、风俗、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大别山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山南山北,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交流等都不尽相同,使得南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不同,因此被称为大别山。这种说法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大别山在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李白命名说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相传,诗仙李白一生喜爱游历名山大川,当他登上大别山的最高峰白马尖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叹不已。此时正值季节交替之际,山南山北的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山之南,阳光明媚,山花烂漫,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山之北,却依旧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片宁静而洁白的世界。李白被这神奇的景象所震撼,不禁脱口而出:“此山大别于他山也!”他的这句赞叹,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在民间生根发芽,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为大别山。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大别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汉武帝命名说也颇具传奇色彩。汉武帝刘彻一生热衷于封禅祭祀,以彰显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在他封禅南岳天柱山的途中,经过了大别山区域。大别山的广袤和复杂超出了汉武帝的想象,他带领着庞大的队伍,在山中行进了两个月之久,却始终未能走出这片山区。面对这座庞大的山脉,汉武帝感慨万千,不禁叹道:“此山之大,别于天下。”这句感叹,后来成为了大别山名字的由来之一。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了大别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它在古代帝王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神话传说是人们对自然和世界最原始的想象与解读。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洪荒之世,天地浑然一体,混沌一片,没有光明,也没有秩序。突然,有一座山訇然升起,它宛如一位巨人,用自己坚实的脊梁把苍天高高撑起。从此,天地开始分离,白天和黑夜有了区分,万物生灵也得以在这片光明的世界中繁衍生息。由于这座山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使命,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别,人们便将它取名为大别山。这个传说充满了奇幻色彩,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世界起源的美好想象,也为大别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关于大别山的地质传奇与名称溯源,既有着科学地理分析带来的理性认知,让我们得以窥探其在漫长地质岁月里的演变轨迹,也饱含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与文化演绎,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大别山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这座山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片面肯定某一种说法而否定其他说法,都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大别山,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馈赠给人类的珍贵宝藏。巍峨的山峰、独特的地质构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无一不在彰显着自然的伟大力量。同时,它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忠诚见证者。从古老的大禹治水传说,到楚汉相争的烽火硝烟;从诗仙李白的由衷赞叹,到汉武帝的感慨万千,再到民间流传的种种神话故事,每一段历史记忆、每一个文化符号,都深深镌刻在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上。
作为一名退休的大别山人,半生岁月与这片山川相伴。往昔,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未曾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大别山的深邃。如今,时光慢了下来,我决意要用余生的时光,深入探寻大别山的神奇奥秘,感受它一草一木蕴含的生命力,体悟山中世代传承的人情世故。我愿在这趟探秘之旅中,与大别山建立更深的联结,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这份来自大别山的独特魅力,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