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徽州,看看被称作徽骆驼的徽商的故里、聊聊徽商的前世今生
走进古徽州,看看被称作徽骆驼的徽商的故里、聊聊徽商的前世今生
徽商是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而不是安徽商人 。"安徽"之"徽"来自"徽州",安徽的简称系皖,而不系徽(徽是徽州的简称),安徽商人应该是叫皖商。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著名。
徽商故里
徽商即徽州商帮。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过去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西递宏村
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黄山图片
徽商故里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徽商们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其中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古徽州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包括现旌德一部分)、婺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祁门。徽州府又称新安郡,境内又有新安江流经,所以,徽商又称新安商人,电视剧《新安家族》就是描述了徽州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
徽商故里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徽州牌坊群
徽州商训。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徽商故居
徽商的奉献精神。这突出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财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由于“贾而好儒”,因而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比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克勤克俭。不过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
芜湖徽州商会捐助图